清穿之嫡长子 第69节(2 / 4)
迁了人口过去,让他们在那里种地开发,子子孙孙生活在那一带,早晚有一日那无人之地也会兴盛起来,发展成城池。
但弘晖却觉得此举不妥。
将百姓迁过去是为了对当地进行开发建造,但是明知道那里苦寒,百姓心底自然是抵触的,又怎么会心甘情愿过去呢?就像弘晖先前将犯了事的罪犯流放到那里做改造,只怕被迁过去的百姓会觉得自己的待遇与犯了事的罪人没什么区别,可能到时候不仅是消极怠工,甚至有可能还心灰意冷颓废度日,那就与他们一开始的初衷完全不同了。
所以弘晖想了一个折中的法子,既然是要调派士兵过去镇守,不若让士兵将家人一起迁徙过去,这样士兵们常年戍守边疆,也可以与家人团聚在一起,而这只是其一。其二便是,他提出了所有调去的士兵,是要自愿申请报名的。
不管是士兵,还是百姓,肯定都不会喜欢那种苦寒艰难的地方,而直接下令让士兵们过去镇守何尝不是另一种不公呢,弘晖提出让他们来自愿申请报名,自然是给出了极高的待遇。
反正如今国库不缺银子,弘晖就可劲儿地造作,他向康熙提交了一个折子,在上面提出了整编军队的各项事宜。被重新整编起来的军队,就是用来镇守在最北部的边疆,而他们不仅能拿到比寻常士兵高出许多的军饷,还能享有其他各项好处。
首先便是分田分地,西伯利亚那么大的一块地差不多都是处于无人状态,等到士兵调遣过去,肯定都能分到不小的一块,而这对大部分的将士们而言都是相当有吸引力。
而除了这点外,弘晖同时还打算在那边搞基建。
其实在那里搞基建要远比如今京中要容易得多,那里就像是一块全新的地图,土著居民少,不管想要做什么都很方便,既不用惊动百姓,也不会侵占农田,等士兵们过去了就是大批现成的劳动力,至于基建物资则完全可以由列车运输过去,都不是大事。
而弘晖除了打算给将士们分田外,重点就是分房了,当然这个分房可不是完全一分钱都不收的,而是凭借军士身份可进行低价认购,总体来说肯定是会比他们自己造房要划算得多,不仅花的银子少,而且还都是用钢筋水泥造出来的房子,相当坚实。
但是光靠这些还不足以让士兵们争向主动申请北调,真正打动他们的,是弘晖提出的建立社区,然后社区开发的基础设施。
弘晖打算分给士兵们的房子,都是按照不同社区来建造的,而每个社区都会建造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建筑,他本就想搞全民服务,在旁的地方或许有些麻烦,但是这一块尽是苦寒之地,弘晖不管是想要做什么都没什么人阻拦,就连康熙看了折子后都没多说。
他没有弘晖想得那么深,只是觉得那北地偏僻,只怕也没什么夫子、大夫愿意过去,弘晖此举不仅显得仁义,而且也有必要,总不能到时候北地连个救治的大夫都没有,至于旁的朝臣就更无话可说,他们压根就没想过弘晖此举对普通将士们而言有多么震撼。
这些将士多数是贫苦低贱出身,若不然也不会选择走上战场,几乎是用换命钱让家人过上好日子,但是如今弘晖阿哥说了,等社区建立起来后,他们的孩子可以在学校里免费读书习字,不分男女,而且身子不适也会有医师给他们医治,还不收费。
读书对于他们这样的家庭而言,那就是可望不可求的事,不仅仅是交不起私塾夫子们的束脩,光是笔墨书本,都要很大一笔银子,他们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怎么可能还供得起读书人。
但如今他们却有了触手可及的机会,只要他们愿意去那北寒之地,他们的子女就有可能像那些富家少爷一样读书,以后就能摆脱他们父辈的命运,听闻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不少士兵们的呼吸都急促了起来。
那北寒之地是苦,可他们这些人哪个不是苦过来的,若是他们苦一点就能给自己的下一辈挣出个好前程来,那就值了!
更何况那里还有大夫不收银子就给他们看病,这对他们而言同样难得,他们的父母有很多不到三十就一身病痛,但很多时候都是咬咬牙就熬过去,实在熬不过去的就只能叹息是命数了,哪里舍得掏银子去城里看病,若是搬到北地,对父母而言同样是件好事。
当即不少士兵就心动了,他们愿意搬过去!不就是苦点嘛,他们不怕!
到时候不仅家里娃能读上书,爹娘也有大夫看治,甚至还得了房子和地,划得来!
第94章 两章合一
虽然那北部的气候太冷了些, 好多作物可能都种不了,这在多数百姓眼里也是无法接受的一件事,但是对于那些从北地归来的将士们而言, 却是问题不大。
虽然那北地土著居民不多, 但也还是有一部分的, 他们在那里待了几年,也与人家打过交道,知道当地的百姓同样是种地过日子,虽然不能种稻子了, 但是却可以种土豆、小麦, 还有玉米,照样能填饱肚子。
而且这些作物又好伺弄, 种起来可比水稻还简单,也不用担心不好吃, 他们这次军中军粮有不少都是土豆、小麦加工出来的, 听说是雍王府的世子带人琢磨出来的新吃食,原本土豆、小麦的味道只是一般, 但是经过加工制成麦面、土豆粉啥的,再配上一些佐料, 那味道让他们吃了恨不得将自己舌头也吞掉!
所以就算日后天天将这些的东西当主食, 他们也吃不腻。
但也不止于此,他们这次去了那沙俄, 见那儿的百姓日子虽然过得没他们精细, 但也不算差, 吃的都是那啥子的面包,和他们在街头买的馍馍不一样,家境富裕的会涂点黄油, 他们也尝过,有点吃不大习惯,但味道也还行,等他们到了北地,也可以学着人家那样吃起来。
他们不是有多喜欢这样的吃食,只是发现这沙俄的日子虽过得不精细,但却都长得人高马大的,这让大清的将士们着实羡慕,他们多是穷苦出身,以前在家时都不一定吃饱肚子,不少少年还是入伍后个子才抽条,长在那些沙俄人身边就显得有些瘦弱了。
他们心里琢磨着,既然朝廷答应要分给他们不少田地,到时候他们也弄一个农场啥的,养上几头奶牛,让他们的孩子日后多喝点牛奶,他们在军中也听过报纸报道,那牛奶是好东西,能补身子长个!
这样他们的子孙日后也能长得人高马大的,不用羡慕别人。
事情发展得比弘晖先前设想的还要简单,对于大部分的将士来说,苦日子过多了,只要稍微许他们一些好处,就足以打动他们,而弘晖给出的可不只是一点点,是能扭转他们子孙后代的新希望。 ↑返回顶部↑
但弘晖却觉得此举不妥。
将百姓迁过去是为了对当地进行开发建造,但是明知道那里苦寒,百姓心底自然是抵触的,又怎么会心甘情愿过去呢?就像弘晖先前将犯了事的罪犯流放到那里做改造,只怕被迁过去的百姓会觉得自己的待遇与犯了事的罪人没什么区别,可能到时候不仅是消极怠工,甚至有可能还心灰意冷颓废度日,那就与他们一开始的初衷完全不同了。
所以弘晖想了一个折中的法子,既然是要调派士兵过去镇守,不若让士兵将家人一起迁徙过去,这样士兵们常年戍守边疆,也可以与家人团聚在一起,而这只是其一。其二便是,他提出了所有调去的士兵,是要自愿申请报名的。
不管是士兵,还是百姓,肯定都不会喜欢那种苦寒艰难的地方,而直接下令让士兵们过去镇守何尝不是另一种不公呢,弘晖提出让他们来自愿申请报名,自然是给出了极高的待遇。
反正如今国库不缺银子,弘晖就可劲儿地造作,他向康熙提交了一个折子,在上面提出了整编军队的各项事宜。被重新整编起来的军队,就是用来镇守在最北部的边疆,而他们不仅能拿到比寻常士兵高出许多的军饷,还能享有其他各项好处。
首先便是分田分地,西伯利亚那么大的一块地差不多都是处于无人状态,等到士兵调遣过去,肯定都能分到不小的一块,而这对大部分的将士们而言都是相当有吸引力。
而除了这点外,弘晖同时还打算在那边搞基建。
其实在那里搞基建要远比如今京中要容易得多,那里就像是一块全新的地图,土著居民少,不管想要做什么都很方便,既不用惊动百姓,也不会侵占农田,等士兵们过去了就是大批现成的劳动力,至于基建物资则完全可以由列车运输过去,都不是大事。
而弘晖除了打算给将士们分田外,重点就是分房了,当然这个分房可不是完全一分钱都不收的,而是凭借军士身份可进行低价认购,总体来说肯定是会比他们自己造房要划算得多,不仅花的银子少,而且还都是用钢筋水泥造出来的房子,相当坚实。
但是光靠这些还不足以让士兵们争向主动申请北调,真正打动他们的,是弘晖提出的建立社区,然后社区开发的基础设施。
弘晖打算分给士兵们的房子,都是按照不同社区来建造的,而每个社区都会建造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建筑,他本就想搞全民服务,在旁的地方或许有些麻烦,但是这一块尽是苦寒之地,弘晖不管是想要做什么都没什么人阻拦,就连康熙看了折子后都没多说。
他没有弘晖想得那么深,只是觉得那北地偏僻,只怕也没什么夫子、大夫愿意过去,弘晖此举不仅显得仁义,而且也有必要,总不能到时候北地连个救治的大夫都没有,至于旁的朝臣就更无话可说,他们压根就没想过弘晖此举对普通将士们而言有多么震撼。
这些将士多数是贫苦低贱出身,若不然也不会选择走上战场,几乎是用换命钱让家人过上好日子,但是如今弘晖阿哥说了,等社区建立起来后,他们的孩子可以在学校里免费读书习字,不分男女,而且身子不适也会有医师给他们医治,还不收费。
读书对于他们这样的家庭而言,那就是可望不可求的事,不仅仅是交不起私塾夫子们的束脩,光是笔墨书本,都要很大一笔银子,他们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怎么可能还供得起读书人。
但如今他们却有了触手可及的机会,只要他们愿意去那北寒之地,他们的子女就有可能像那些富家少爷一样读书,以后就能摆脱他们父辈的命运,听闻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不少士兵们的呼吸都急促了起来。
那北寒之地是苦,可他们这些人哪个不是苦过来的,若是他们苦一点就能给自己的下一辈挣出个好前程来,那就值了!
更何况那里还有大夫不收银子就给他们看病,这对他们而言同样难得,他们的父母有很多不到三十就一身病痛,但很多时候都是咬咬牙就熬过去,实在熬不过去的就只能叹息是命数了,哪里舍得掏银子去城里看病,若是搬到北地,对父母而言同样是件好事。
当即不少士兵就心动了,他们愿意搬过去!不就是苦点嘛,他们不怕!
到时候不仅家里娃能读上书,爹娘也有大夫看治,甚至还得了房子和地,划得来!
第94章 两章合一
虽然那北部的气候太冷了些, 好多作物可能都种不了,这在多数百姓眼里也是无法接受的一件事,但是对于那些从北地归来的将士们而言, 却是问题不大。
虽然那北地土著居民不多, 但也还是有一部分的, 他们在那里待了几年,也与人家打过交道,知道当地的百姓同样是种地过日子,虽然不能种稻子了, 但是却可以种土豆、小麦, 还有玉米,照样能填饱肚子。
而且这些作物又好伺弄, 种起来可比水稻还简单,也不用担心不好吃, 他们这次军中军粮有不少都是土豆、小麦加工出来的, 听说是雍王府的世子带人琢磨出来的新吃食,原本土豆、小麦的味道只是一般, 但是经过加工制成麦面、土豆粉啥的,再配上一些佐料, 那味道让他们吃了恨不得将自己舌头也吞掉!
所以就算日后天天将这些的东西当主食, 他们也吃不腻。
但也不止于此,他们这次去了那沙俄, 见那儿的百姓日子虽然过得没他们精细, 但也不算差, 吃的都是那啥子的面包,和他们在街头买的馍馍不一样,家境富裕的会涂点黄油, 他们也尝过,有点吃不大习惯,但味道也还行,等他们到了北地,也可以学着人家那样吃起来。
他们不是有多喜欢这样的吃食,只是发现这沙俄的日子虽过得不精细,但却都长得人高马大的,这让大清的将士们着实羡慕,他们多是穷苦出身,以前在家时都不一定吃饱肚子,不少少年还是入伍后个子才抽条,长在那些沙俄人身边就显得有些瘦弱了。
他们心里琢磨着,既然朝廷答应要分给他们不少田地,到时候他们也弄一个农场啥的,养上几头奶牛,让他们的孩子日后多喝点牛奶,他们在军中也听过报纸报道,那牛奶是好东西,能补身子长个!
这样他们的子孙日后也能长得人高马大的,不用羡慕别人。
事情发展得比弘晖先前设想的还要简单,对于大部分的将士来说,苦日子过多了,只要稍微许他们一些好处,就足以打动他们,而弘晖给出的可不只是一点点,是能扭转他们子孙后代的新希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