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节(2 / 4)
“就是这个原因了。”冯老太太指着地图说:“咱们这个城市和川省的成市有些相似,虽然说不是像那边盆地那么凹陷,可周围的山体把阳光阻隔,每天的日照并不算很适合火龙果的生长。”
日照?
赵叶青微微侧头看向窗外,院子里三百六十度的环绕炙热太阳光晒的人脑子发晕。
怪不得他们这火龙果长得这么好呢。
在旁边一直没怎么说话的穆奚突然转头看向两位老太太,开口:“要是我们这里大规模的种植火龙果,您们觉得可行吗?”
“光照上是可行的。”冯老太太和孙奶奶对视一眼,两人的想法一致,孙奶奶接话:“可是海拔上有些不太行。”
火龙果的种植温度最好是全年平均温度在十八度以上,海拔在八百米以下才适宜。
种地,除了讲究技术技巧,还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少一样都不行。
赵叶青知道穆奚会这么问是因为前段时间自己突然想到的,想要做些什么营生能让他们在山里也赚到钱才会这么问。
她想了想,也问:“那在您们看来,我们这草甸上能种些什么比较好?”
赵叶青也不藏私,直说了自己想种点什么,到时候城里发展好了也能赚点小钱,冯老太太垂下头思索的时候,旁边的孙奶奶却直接开口说:“这有什么好犹豫的,种棉花啊。”
穆奚把草甸的情况和孙奶奶说:“我们这边的雨季不算少,而且也不像是疆省那边的气候特点和土壤环境,能种得好吗?”
孙奶奶问了春夏的梅雨季和秋天的情况,赵叶青这几年都会做笔记,除了种植作物的情况,天气的变化,雨季持续多少天都会仔细的记录下来没这样才能让他们知道来年是不是需要提早种植或是提早收获,避开雨季。
孙奶奶把笔记本仔细的看过之后,直接拍板:“没问题!就种棉花!”
她抬手扶了一下老花镜,指着记录上雨季说:“你看啊,除了前两年气候刚刚开始恢复正常的时候,这春夏的梅雨季是偏多的,到了今年其实是有显著的减少的。”
赵叶青指着下面:“那您看这秋雨呢?每年都会来上好几场呢。”
“不怕!”孙奶奶道:“刚才小穆说了你们这不像是疆省的气候土质是吧?大众都是这么想的,疆省的棉花确实很好,可是不是所有的棉花都是那边种出来的,要知道我们国家的棉花产业可是从未下过世界前三。”
能在世界排到前三,可想而知肯定不能只靠一个地方的人发力种植,这里的发力和种植面积无关,更是每个地方的农学家对棉花的研究心血。
孙奶奶把笔记本翻到空白的一页,握住笔在上面画下了长长一道,“这就是长江,在这上下游的城市都在种棉花。”又在左上和中部画了两个圆圈,“这是南襄盆地和东南疆。”
银色的笔尖在纸上点出一个黑色的墨点,孙奶奶语气中带着怀念,“从四九年建国以来,这些地方就已经在领导下开垦出了大片的棉田,老领导还来视察过,说咱们有一定要让全国十几亿人,都能穿上暖和的衣服。”
第542章 大部队
那时候的政策和指令很少会有‘尽量’这样的词,更多的是强硬的‘一定’‘务必’‘必须’这样的字眼,所以大伙都是拼了命的干。
才能这么快,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从不被承认一跃成为世界强国。
“不过大家这么想正常,毕竟地裂之前疆省的棉花产量占据了国内棉产的九成之多,这草甸上虽然条件不如新疆那边的好,可也不是不能种的。”
说到这,冯奶奶有些犹豫:“你们确定想种棉花吗?其实草甸上的条件用来发展畜牧业更合适一点。”
发展畜牧业不需要再辛苦的开垦,他们家里又有种羊,这么好的草甸条件地方空旷,养殖会更简单。
她这么问,不只是出于经济效益的考量,也是对于环境保护的考虑。
赵叶青也是想过干脆就在草甸上养牛羊再和城里合作,草原放养的牛羊无论是肉质还是毛皮的品质都要更好,事半功倍,得天独厚。
可这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情,赵叶青说:“我是这么想的,可现在您也知道了,城里的牛羊种有些都是我提供过去的,虽说城里本身也有山羊和肉牛,可数量不足以供给我大批量在草原上养殖。”
要是城里愿意全力支持,数量肯定是够的,可不用想都知道他们不会同意把所有的牛羊都交给她。 ↑返回顶部↑
日照?
赵叶青微微侧头看向窗外,院子里三百六十度的环绕炙热太阳光晒的人脑子发晕。
怪不得他们这火龙果长得这么好呢。
在旁边一直没怎么说话的穆奚突然转头看向两位老太太,开口:“要是我们这里大规模的种植火龙果,您们觉得可行吗?”
“光照上是可行的。”冯老太太和孙奶奶对视一眼,两人的想法一致,孙奶奶接话:“可是海拔上有些不太行。”
火龙果的种植温度最好是全年平均温度在十八度以上,海拔在八百米以下才适宜。
种地,除了讲究技术技巧,还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少一样都不行。
赵叶青知道穆奚会这么问是因为前段时间自己突然想到的,想要做些什么营生能让他们在山里也赚到钱才会这么问。
她想了想,也问:“那在您们看来,我们这草甸上能种些什么比较好?”
赵叶青也不藏私,直说了自己想种点什么,到时候城里发展好了也能赚点小钱,冯老太太垂下头思索的时候,旁边的孙奶奶却直接开口说:“这有什么好犹豫的,种棉花啊。”
穆奚把草甸的情况和孙奶奶说:“我们这边的雨季不算少,而且也不像是疆省那边的气候特点和土壤环境,能种得好吗?”
孙奶奶问了春夏的梅雨季和秋天的情况,赵叶青这几年都会做笔记,除了种植作物的情况,天气的变化,雨季持续多少天都会仔细的记录下来没这样才能让他们知道来年是不是需要提早种植或是提早收获,避开雨季。
孙奶奶把笔记本仔细的看过之后,直接拍板:“没问题!就种棉花!”
她抬手扶了一下老花镜,指着记录上雨季说:“你看啊,除了前两年气候刚刚开始恢复正常的时候,这春夏的梅雨季是偏多的,到了今年其实是有显著的减少的。”
赵叶青指着下面:“那您看这秋雨呢?每年都会来上好几场呢。”
“不怕!”孙奶奶道:“刚才小穆说了你们这不像是疆省的气候土质是吧?大众都是这么想的,疆省的棉花确实很好,可是不是所有的棉花都是那边种出来的,要知道我们国家的棉花产业可是从未下过世界前三。”
能在世界排到前三,可想而知肯定不能只靠一个地方的人发力种植,这里的发力和种植面积无关,更是每个地方的农学家对棉花的研究心血。
孙奶奶把笔记本翻到空白的一页,握住笔在上面画下了长长一道,“这就是长江,在这上下游的城市都在种棉花。”又在左上和中部画了两个圆圈,“这是南襄盆地和东南疆。”
银色的笔尖在纸上点出一个黑色的墨点,孙奶奶语气中带着怀念,“从四九年建国以来,这些地方就已经在领导下开垦出了大片的棉田,老领导还来视察过,说咱们有一定要让全国十几亿人,都能穿上暖和的衣服。”
第542章 大部队
那时候的政策和指令很少会有‘尽量’这样的词,更多的是强硬的‘一定’‘务必’‘必须’这样的字眼,所以大伙都是拼了命的干。
才能这么快,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从不被承认一跃成为世界强国。
“不过大家这么想正常,毕竟地裂之前疆省的棉花产量占据了国内棉产的九成之多,这草甸上虽然条件不如新疆那边的好,可也不是不能种的。”
说到这,冯奶奶有些犹豫:“你们确定想种棉花吗?其实草甸上的条件用来发展畜牧业更合适一点。”
发展畜牧业不需要再辛苦的开垦,他们家里又有种羊,这么好的草甸条件地方空旷,养殖会更简单。
她这么问,不只是出于经济效益的考量,也是对于环境保护的考虑。
赵叶青也是想过干脆就在草甸上养牛羊再和城里合作,草原放养的牛羊无论是肉质还是毛皮的品质都要更好,事半功倍,得天独厚。
可这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情,赵叶青说:“我是这么想的,可现在您也知道了,城里的牛羊种有些都是我提供过去的,虽说城里本身也有山羊和肉牛,可数量不足以供给我大批量在草原上养殖。”
要是城里愿意全力支持,数量肯定是够的,可不用想都知道他们不会同意把所有的牛羊都交给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