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他们去把车子在办公楼门前停了,秦先生说:“余先生,谢谢你又捐了一批粮食和棉花。”
  “不算什么,你们能把苏家宅的难民做长久的安置,才是了了我一个心病。”余嘉鸿说道,自己到底不是上海人,只能临时解决问题。
  沦陷区被烧杀抢掠之后,原本富庶的维扬之地,连耕地都面临无人耕种的地步。
  日本人还打算靠这些地方补给战争,因此何神父在和日本人交涉之后,近日将安排船只送八万难民返乡,空出来的地方,将收容苏家宅大部分难民,有部分不愿意回去也就算了。
  为了让难民区的人,能养活自己,何神父想方设法跟租界内的富商沟通,在难民区投资了工厂,吸收难民为工人。
  往前走就是城隍庙,这个时间段,刚好是为难民分发大米的时刻,秦先生跟叶应澜说:“余太太,城隍庙这里每天要发放六万难民的米粮。”
  “六万?!”叶应澜被这个数字给惊呆了。
  整个星洲也就五六十万人,就这么一小片地方要为六万人分发大米。
  有几个口子在分发大米,进出不同的口子,一切很有秩序。
  这么多人,在这样的时局里,能有个安定的地方,有口饭吃,让人鼻酸。
  他们一路走过去,叶应澜听见了朗朗的读书声,秦先生说:“这里有难童学校。”
  “还读书吗?”
  “是啊!何神父专门请了工部局华人教育处处长来主持这里的教育工作,我们有两千名难童免费入学。”
  走过一条小弄堂,叶应澜听见有节奏的声音,她透过窗户看进去,觉得有些新奇,余嘉鸿告诉她:“这是在弹棉花,做棉被呢?没见过吧?”
  “没见过。”叶应澜真的很新奇。
  两个男人背了一个好大的弓,在棉花上弹。
  前头则是年轻的女子在用黄草编织草帽和提包,叶应澜拿起一个已经编织完成的手提包,上面还有各色花样,她说:“好漂亮。”
  “买几个回去?送嫲嫲和奶奶?”余嘉鸿问她。
  “好啊,一人一个。”
  “喜欢就拿。”秦先生说。
  叶应澜弯腰看一双拖鞋,上头用染色的黄草编织了精巧的图案,听秦先生指着正在教人的一位妇人说:“这位阿兰嬢嬢会这个手艺,所以她来教大家这个手艺。这个拖鞋穿着很舒服的。”
  叶应澜转头看余嘉鸿:“我订一批吧?送车行的客人。”
  “好啊!”余嘉鸿点头。
  “太感谢余太太了。”
  出了这条弄堂,叶应澜见到几位修女匆匆过去,原来这边有一家医院,修女们在这里做护理。
  “两个孩子在前面的孤儿院,马上就到了。”秦先生指着前面的一栋楼说。
  正在说话间,声音嘈杂起来,几个难民奔跑过来,嘴里喊:“东洋人来了,东洋人打进来了。”
  秦先生喊:“不要惊慌,这里是难民区。”
  被日本人杀怕的难民怎么能不惊慌?在四处逃窜躲避。
  他们后面是一小队日本兵,靴子踩在地面发出阁阁响,他们前面是一个穿着马褂的中国人。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