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给摄政王[穿越]_分卷阅读_122(2 / 2)
贺渊轻描淡写:修路是为了方便运输粮草对付北方野心勃勃的突利,谁都知道青州荒凉,青州将士为朝廷驻守边关、征战沙场,总不能粮草什么的都要青州自己解决吧?平城是交通枢纽,无论哪里运送粮草到青州都要经过此地,修一条从平城到青州的路有什么不妥?难道等突利打过来将士们饿肚子上战场?再说了,修路至今,要朝廷一两银子了吗?
皇帝看到回信被噎个半死,又实在没胆量真正与燕王府叫板,最后只好咬碎牙齿合着血往肚子里吞,心想忍一忍就算了,等路修好就当什么都没发生吧。
没想到这一忍就忍了将近两年,好不容易路修完了,皇帝松口气了,青州这边又热火朝天地忙碌起来,继续修路不说,还一修就是两条,皇帝看到折子,气得当场青了脸色。
折子是贺渊递上去的,贺渊这次没搞先斩后奏的把戏,横竖事情已经摆到台面上,干脆在动工之前向皇帝报备一下,用的还是同一个理由。
朝堂上毕竟还有许多原摄政王的党羽,这些人不谈心里对原摄政王是否满意,至少他们与燕王府的利益早已捆绑在一起,面对如今这局面,自然要替贺渊说好话。
皇帝让这些大臣气得心肝肺都疼,摔了折子怒声斥道:“他口口声声说青州穷,那又哪里来的银两修路?”
众大臣揣着手沉默许久,心里想的都差不多:燕王殿下如同恶鬼,他一声令下,谁敢不给他修路?能用得着多少银子?再说他当初在京城一手遮天了那么久,口袋里还能没点银子?他用自己的银子修路,朝廷还真没办法追究,毕竟这种事还不曾出过先例,律法上也没个明确的说辞。
皇帝发完怒冷静之后也想到了这点,顿时有些颓然,如今燕王的所作所为已经摆明了野心昭昭,可又没有真正的谋逆,他实在没有给贺渊治罪的理由,即便他想拿捏一番,也暂时没有这么足的底气,想来想去,竟是除了作罢别无选择。
不说皇帝那边如何愤怒纠结,青州这边倒是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入秋之后,康兴为动身返回江南,到了那里立刻就给贺渊当起了说客,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凭借康兴为的人品和影响力,贺渊的名声陡然间好转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青州政府顺利与江南各大粮商订立契约,之后燕王府将公文挂出来,贴上告示,给青州百姓吃了一颗大大的定心丸。
有了这颗定心丸,再加上之前薛云舟推广开来的红薯,青州百姓再也不用担心饿肚子了,很快就响应了种植瓜果的号召,一时田地间忙得热火朝天。
☆、第83章 大发展
有了贺渊与薛云舟这两个现代人坐镇,青州发展的势头十分迅猛,尤其是百姓响应燕王府的号召种植瓜果之后,青州百姓的生活水准几乎是直线上升。
燕王府为了鼓励这些果农,头一年专门给他们发放了补贴,这种前所未有的好事令果农们热情高涨,促使他们在种植瓜果上面下足了功夫,事实证明青州的确特别适合种植瓜果,这里阳光充足、雨水少,结出来的瓜果比其他地方的都要甘甜味美许多,再经过燕王府的官方组织运往江南,不需要特别宣传就很快获得了追求享受的高门大户的青睐。
这完全在贺渊与薛云舟的预料之中,所以他们一开始就强制性要求将瓜果的价格定高一些,有些果农原本还担心卖不出去,现在见自家田地里长出来的果实成了江南富户竞相追捧的高价美味,全都喜得见牙不见眼。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后面的事燕王府就没有再多加插手,贺渊将这些南北商业往来全权交给青州的商人,而王府仅仅在关键时刻掌握大方向、进行宏观调控。
有了商人的参与,青州瓜果很快就名扬大江南北,就连京城都出现了青州瓜果遭万人争抢的夸张景象。
有了“青州瓜果”的名声,青州果农的日子陡然滋润起来,原本面朝黄泥背朝天忙碌一整年种出的粮食上缴之后剩下的仅仅够吃饱,如今竟然可以轻轻松松赚来足够三年日常花销的银子,这些老实本分的古代人也体会了一把用银子买米的奢侈日子,而且这买来的江南的米比他们青州种出的不知要好吃多少倍,这样的日子对于本就要求不高的普通百姓来说简直是神仙过的。
青州百姓有了钱,自然家家户户欢喜,如今谁再说燕王不是个东西,估计都能被他们的唾沫星子淹死。
不过最感激燕王府的恐怕还是青州的商人,自古重农轻商,商人虽然富有,走出去却低人一等,不到万不得已谁都不想自家孩子走上从商的道路,但这次燕王府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颁出的许多政令都是对商人有利的,在实际操作中也确实对商人放宽了很多限制,而且燕王夫夫还亲临商会,对青州的商人表达出极大的善意与重视,这让许多看尽世情的年迈商人激动得几乎老泪纵横。 ↑返回顶部↑
皇帝看到回信被噎个半死,又实在没胆量真正与燕王府叫板,最后只好咬碎牙齿合着血往肚子里吞,心想忍一忍就算了,等路修好就当什么都没发生吧。
没想到这一忍就忍了将近两年,好不容易路修完了,皇帝松口气了,青州这边又热火朝天地忙碌起来,继续修路不说,还一修就是两条,皇帝看到折子,气得当场青了脸色。
折子是贺渊递上去的,贺渊这次没搞先斩后奏的把戏,横竖事情已经摆到台面上,干脆在动工之前向皇帝报备一下,用的还是同一个理由。
朝堂上毕竟还有许多原摄政王的党羽,这些人不谈心里对原摄政王是否满意,至少他们与燕王府的利益早已捆绑在一起,面对如今这局面,自然要替贺渊说好话。
皇帝让这些大臣气得心肝肺都疼,摔了折子怒声斥道:“他口口声声说青州穷,那又哪里来的银两修路?”
众大臣揣着手沉默许久,心里想的都差不多:燕王殿下如同恶鬼,他一声令下,谁敢不给他修路?能用得着多少银子?再说他当初在京城一手遮天了那么久,口袋里还能没点银子?他用自己的银子修路,朝廷还真没办法追究,毕竟这种事还不曾出过先例,律法上也没个明确的说辞。
皇帝发完怒冷静之后也想到了这点,顿时有些颓然,如今燕王的所作所为已经摆明了野心昭昭,可又没有真正的谋逆,他实在没有给贺渊治罪的理由,即便他想拿捏一番,也暂时没有这么足的底气,想来想去,竟是除了作罢别无选择。
不说皇帝那边如何愤怒纠结,青州这边倒是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入秋之后,康兴为动身返回江南,到了那里立刻就给贺渊当起了说客,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凭借康兴为的人品和影响力,贺渊的名声陡然间好转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青州政府顺利与江南各大粮商订立契约,之后燕王府将公文挂出来,贴上告示,给青州百姓吃了一颗大大的定心丸。
有了这颗定心丸,再加上之前薛云舟推广开来的红薯,青州百姓再也不用担心饿肚子了,很快就响应了种植瓜果的号召,一时田地间忙得热火朝天。
☆、第83章 大发展
有了贺渊与薛云舟这两个现代人坐镇,青州发展的势头十分迅猛,尤其是百姓响应燕王府的号召种植瓜果之后,青州百姓的生活水准几乎是直线上升。
燕王府为了鼓励这些果农,头一年专门给他们发放了补贴,这种前所未有的好事令果农们热情高涨,促使他们在种植瓜果上面下足了功夫,事实证明青州的确特别适合种植瓜果,这里阳光充足、雨水少,结出来的瓜果比其他地方的都要甘甜味美许多,再经过燕王府的官方组织运往江南,不需要特别宣传就很快获得了追求享受的高门大户的青睐。
这完全在贺渊与薛云舟的预料之中,所以他们一开始就强制性要求将瓜果的价格定高一些,有些果农原本还担心卖不出去,现在见自家田地里长出来的果实成了江南富户竞相追捧的高价美味,全都喜得见牙不见眼。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后面的事燕王府就没有再多加插手,贺渊将这些南北商业往来全权交给青州的商人,而王府仅仅在关键时刻掌握大方向、进行宏观调控。
有了商人的参与,青州瓜果很快就名扬大江南北,就连京城都出现了青州瓜果遭万人争抢的夸张景象。
有了“青州瓜果”的名声,青州果农的日子陡然滋润起来,原本面朝黄泥背朝天忙碌一整年种出的粮食上缴之后剩下的仅仅够吃饱,如今竟然可以轻轻松松赚来足够三年日常花销的银子,这些老实本分的古代人也体会了一把用银子买米的奢侈日子,而且这买来的江南的米比他们青州种出的不知要好吃多少倍,这样的日子对于本就要求不高的普通百姓来说简直是神仙过的。
青州百姓有了钱,自然家家户户欢喜,如今谁再说燕王不是个东西,估计都能被他们的唾沫星子淹死。
不过最感激燕王府的恐怕还是青州的商人,自古重农轻商,商人虽然富有,走出去却低人一等,不到万不得已谁都不想自家孩子走上从商的道路,但这次燕王府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颁出的许多政令都是对商人有利的,在实际操作中也确实对商人放宽了很多限制,而且燕王夫夫还亲临商会,对青州的商人表达出极大的善意与重视,这让许多看尽世情的年迈商人激动得几乎老泪纵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