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礼部新气象(八)(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比较乐观的看法是,如果能够在关外持续剿灭一两年,关外王爷们顶不住,大概就投降了。可现在心腹之患乃是关内的霍崇。
  想起霍崇,刘统勋就觉得十分焦虑。霍崇并没有趁着此时四处征伐,甚至连长江变得芜湖都没有动手。就是硬看着芜湖驻扎着十几万大军,就这么硬对峙。芜湖那边的傅清这一年来也各种小规模渗透,全部失败。霍崇开疆拓土的进程也只到了福建。最近才听闻霍崇派遣数万人马夺取了空虚的京城。
  如果不是霍崇内部大乱,那就只有一个理由,霍崇正在努力积蓄力量。各种报告都显示,霍崇正在搞一个全新的官制。无疑是搞内功。所以这次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从盛京出发,配合从山西出发的清军,以及从芜湖南下的清军。几十万大军发动一次决定性的进攻,让霍崇首尾难顾,进而被覆灭。
  计划在纸面上都很好。刘统勋心中却一点都不乐观。霍崇这个人是极为罕见的坐寇,历朝历代坐寇做大,就是军阀,起码能建立一个稳固的小朝廷。而且霍崇的实力只会越来越强。这次与霍崇决战,一旦败了……虽然是六月,刘统勋还是忍不住打了个寒颤。
  弘昼并没有再询问刘统勋。三路人马,共四十万的进攻计划早就制定完毕。这也是为什么弘昼要劳师远征的基础。
  这个计划经过反复商议,至少到现在执行的非常完善。三支主力都已经到了进攻位置。六月也开始进入收获季节,粮草也不用担心。
  可眼前关外的局面表面上看着毫无问题,实际上却与计划完全不同。这才是弘昼最心焦的所在。
  虽然方才嘲笑了天祖父努尔哈赤未必认同这种汉人的祭拜模式,弘昼依旧按照汉人的模式为清太祖努尔哈赤上香,并且焚化了祭拜的祷文。
  弘昼在心中向创立大清的祖先虔诚祈祷,期待能够获得祖上在天之灵的庇佑。
  祭拜完毕,回到盛京皇城。大将军巴赛就向弘昼再次建议,“主子,咱们出兵吧。现在出关,起码还能夺回直隶。”
  巴赛带头,其他将令也跟着请求弘昼赶紧下决心。
  一句‘咱们走后,盛京能守住么’的话就在嘴边,弘昼却说不出来。之前的时候,弘昼知道自己没少说过这样的判断。然而没啥用,反倒是让讨论变得更加复杂化。那些只想着顺着弘昼心思说话的人就跳出来胡说八道。
  弘昼对这些人是极为恼火的,又碍于面子不能立刻惩戒。如果这么干,那就是自己打自己的脸。毕竟么,当年雍正让诺敏清理山东亏空,还给了诺敏一个‘天下第一巡抚’的牌匾。
  之后发现诺敏只是欺上瞒下,靠乱收钱,甚至是向商人借钱来弥补亏空。雍正就打了自己的脸,把诺敏给杀了。那次自打嘴巴,引发的震动与反弹也太惨烈了。
  霍崇进京杀了雍正之后,举荐诺敏的隆科多虽然下狱,却全心勾结老八。若没有隆科多的暗中相助,老八早就被杀了,也不会有现在的这些事情。
  左思右想,弘昼虽然觉得各种为难,还是决定按照之前定下的局面走。毕竟这套计划虽然在执行中出现了始料未及的局面,至少大方向上还没问题。
  “巴赛,人马可否准备好了?”弘昼问。
  巴赛连忙应道:“已经准备妥当。”
  弘昼忍不住问道:“追击那些逆贼的人马呢?”
  巴赛态度坚定的答道:“那些人马先撤回盛京,作为后卫。”
  弘昼只觉得大大的不安,此时只觉得皇帝这个位置承受的压力简直是难以形容。虽然有万般的不愿意,可此时就得由弘昼下决定,并且承担决定带来的影响。
  自己的手下都是一群靠不住的废物啊!弘昼不知道多少次生出这样的感受,却坚定的名道:“那就下令入关!”
  朝堂上立刻热闹起来,一众将令们纷纷跟着喊道:“入关!入关!”
  刘统勋的心仿佛被重击了一下,当下局面就在这里摆着。自然是各种意料之外。然而‘入关’二字仿佛有着鼓舞人心的魔力,让刘统勋也不禁昂扬起来。
  顺治元年(大顺永昌元年,1644年)四月七日,满洲贵族调满、蒙、汉兵,几乎倾巢出动,由摄政王多尔衮率领南下。此次清军的行军路线,计划仍采用过去入关南下的路线,即绕过山海关,由长城突入。四月十五日,清军进至翁后(今辽宁阜新附近),接到镇守山海关的明辽东总兵吴三桂的“乞师”书,立刻改道向山海关进军。山海关,依山临海,形势险要,是明长城东部的”个重要关口。吴三桂在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北京时,他已率精锐入山海关,李自成曾对其招降,不允,双方发生激战。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一日,大顺军数千骑兵进逼山海关西罗城下,城北翼一支明军起义归顺李自成,山海关城陷在即。
  顺治元年(大顺永昌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清军疾驰至山海关,吴三桂开关迎入。在吴三桂与清兵两军合力下,李自成起义军寡不敌众,只好撤退,于是山海关大门洞开,清军大批进关驰入中原。同年十月清朝定都北京,随后逐渐建立了对全中国的统治。
  现在的局面与多尔衮时代完全不同,可满清的这份基业就是在那个时候确定的。如果没有入关,那时候李闯若是招降了吴三桂,守住了山海关。给李闯喘息之机,大清或许就只能占据关外与蒙古。
  哪怕只是听到‘入关’二字,刘统勋就感觉自己又要重新走上那条辉煌的道路。
  坤隆四年六月二十八,满清收拢了在关外的兵力,十万人马南下直奔山海关。七月初七,守山海关的盛京人马向弘昼降服。七月初十,稍加修整的清军再次踏上了直隶。
  七月十二,华夏军在北京城的部队已经确定了清军向北京城进攻的消息,并且将消息尽快送往徐州。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