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这般好命_分卷阅读_135(3 / 4)
农业改革的事本来就是燕王负责的,学院那边最初需要的人手都是王爷给他抓来,教的也不全面,主要是朝廷已经掌握的技术。
教的人有了,一开始其实没招起太多学生,知道一两年之后农学院的地位得到朝廷认可,经过考核评议,皇上决定在文考武考以外开一科农考,以此选拔专业人才,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
这圣旨下来,农学院才得到财政拨款并且有了稳定的生源,学院得以扩建不说,还划下一大片土地给他们做实验田。
能这么快得到认可,跟他爹他祖父的助攻脱不开干系,还有就是皇上也知道盛人杰是有来历的,觉得由他办学将先进的农学知识传播出去对朝廷颇有益处。有很多人学,很多人一起钻研,出成果的速度会比现在快得多,你研究这我研究那,搞不好年年都有新成果,到那时百姓就有福了。
在杰哥儿小的时候,家里人都觉得他长大了就是为朝廷管农事。
结果他做得比家里人想的更好,没有一天在衙门待,但是每天都在造福社稷。他办了第一所得到朝廷认可的专业的农学院,当着院长,为朝廷输送了大把的农业人才。
真要说起来,他没怎么亲自给大家讲过课,几乎都在拟定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大到学制,小到教学方法课程安排,这些都得由他定下。
时代本身有很多的局限性,唯独杰哥儿不光在后世生活过,还在农业大学读过书,该怎么展开教学他是最有数的一个。
虽然一开始大家有诸多不适应,习惯之后发觉规矩那么定确实有道理,农学院也不是个花架子,进去学几年出来简直脱胎换骨。
以前很多人没把种地当成一门学问,哪怕农业是重中之重,但是农民的地位不高。现在从农学院出去的个个都是多面手,病虫害地贫天干什么问题他都有办法解决,这些农学院出来的被派往全国各地做农业指导员,地方上的棘手问题陆续被攻克,他们都解决不了的还能捎信回京把情况说给师长及同窗,大家集思广益……
农业发展进入到良性循环的时代,一开始大家纯粹是从杰哥儿那边接受知识,等他们学到一定程度,就有了想法有了钻研的方向,自己都能搞出一些成果来。
王府之中谁也没想到杰哥儿能做到这地步。
王爷都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换做是他也不能把天书利用得更好了。
盛人杰醉心于农学教育,他弟弟佑康从小活在哥哥的光环底下,这对有些人来说不是好事,有个那么“天才”的哥哥,只要提到燕王府的娃大家想到的都是他哥,内心稍微脆弱一点都受不住,兄弟间生出罅隙甚至到怨恨的地步也有可能。
康哥儿是没有迟钝到对此毫无感觉,他很早就听人说过哥哥曾经取得的成就,他哥认字的速度是他拼命也赶不上的,他多用了少说一年才学完常用字,夫子常说二少爷也极具天赋,但还是比不上大少爷,最初教大少爷论语那些的时候,经常不需要释义他就能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夫子至今还在可惜,大少爷后来选择钻研农学去了,若是不倦怠的读书兴许很年轻就能成为一代大儒……
必须得说,杰哥儿那么早就放弃研读经文有很大原因也是这位夫子逼的。
每次听他吹起来,杰哥儿就是一背冷汗。
他就是后悔,非常后悔,当初想着人的一生寿命有限,应该早点把时间利用起来,所以他走了神童的路子,早早就认了字借着搬运天书上内容的方式将脑子里储存的一些技术拿出来。
那会儿打死他也想不到夫子能那么拼。
王爷找来教他读书那个,坚信他是满京城哦不……应该说是全国范围内最聪明的,生怕自己教不好耽误了人,一直都特别使劲。
教的时候使劲,吹起来也用力,加上杰哥儿自己也有包袱,觉得自己二世为人是不应该输给其他那些,他咬牙学了好多年,直到发觉弟弟才是真的怪物,那个学习能力简直非人类,继续下去他迟早让弟弟比下去。他一方面想着还是对自己好点,又想给自己留点面子,加上他原本也打算好这辈子都要投身于农业……就在泄底之前放弃了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抓钱抓人办学院去了。
杰哥儿是跑了,他的传说还在啊。
哪怕也得到了夫子的夸奖,康哥儿总觉得那是安慰式的,他习惯拿自己跟哥哥比,日常觉得自己是小菜鸡。
是经常会丧,时间都很短,丧完又振作了。
如果没有这么个哥哥,康哥儿兴许不会那么努力,他本来就是天才,一直以来没什么能难倒他,正常来说像他这种做什么都容易的人不会在某件事上特别的努力。可是因为前面有座高峰,他从开蒙以后没一天懈怠过,学习进度也是一日千里。
现在以康哥儿的水平,若是报名参加科举,随便都能闯到殿试这关,最后排名绝不会差。
就他的年纪来说,真的非常出色了,可他瞅着已经当了院长的哥哥,想到哥哥比自己也没大几岁已经功成名就,果然他还是家里最蠢最笨的那个,还得要继续努力才行……
可以预见两个儿子都会有一番成就,作为母亲,钱玉嫃应该高兴才是。
她却有些高兴不来。
天老爷真挺公平的,在这方面多给你些,其他方面就会收回去一点。两个儿子啊,论学习能力都非常强,在另外一些方面却不太开窍。 ↑返回顶部↑
教的人有了,一开始其实没招起太多学生,知道一两年之后农学院的地位得到朝廷认可,经过考核评议,皇上决定在文考武考以外开一科农考,以此选拔专业人才,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
这圣旨下来,农学院才得到财政拨款并且有了稳定的生源,学院得以扩建不说,还划下一大片土地给他们做实验田。
能这么快得到认可,跟他爹他祖父的助攻脱不开干系,还有就是皇上也知道盛人杰是有来历的,觉得由他办学将先进的农学知识传播出去对朝廷颇有益处。有很多人学,很多人一起钻研,出成果的速度会比现在快得多,你研究这我研究那,搞不好年年都有新成果,到那时百姓就有福了。
在杰哥儿小的时候,家里人都觉得他长大了就是为朝廷管农事。
结果他做得比家里人想的更好,没有一天在衙门待,但是每天都在造福社稷。他办了第一所得到朝廷认可的专业的农学院,当着院长,为朝廷输送了大把的农业人才。
真要说起来,他没怎么亲自给大家讲过课,几乎都在拟定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大到学制,小到教学方法课程安排,这些都得由他定下。
时代本身有很多的局限性,唯独杰哥儿不光在后世生活过,还在农业大学读过书,该怎么展开教学他是最有数的一个。
虽然一开始大家有诸多不适应,习惯之后发觉规矩那么定确实有道理,农学院也不是个花架子,进去学几年出来简直脱胎换骨。
以前很多人没把种地当成一门学问,哪怕农业是重中之重,但是农民的地位不高。现在从农学院出去的个个都是多面手,病虫害地贫天干什么问题他都有办法解决,这些农学院出来的被派往全国各地做农业指导员,地方上的棘手问题陆续被攻克,他们都解决不了的还能捎信回京把情况说给师长及同窗,大家集思广益……
农业发展进入到良性循环的时代,一开始大家纯粹是从杰哥儿那边接受知识,等他们学到一定程度,就有了想法有了钻研的方向,自己都能搞出一些成果来。
王府之中谁也没想到杰哥儿能做到这地步。
王爷都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换做是他也不能把天书利用得更好了。
盛人杰醉心于农学教育,他弟弟佑康从小活在哥哥的光环底下,这对有些人来说不是好事,有个那么“天才”的哥哥,只要提到燕王府的娃大家想到的都是他哥,内心稍微脆弱一点都受不住,兄弟间生出罅隙甚至到怨恨的地步也有可能。
康哥儿是没有迟钝到对此毫无感觉,他很早就听人说过哥哥曾经取得的成就,他哥认字的速度是他拼命也赶不上的,他多用了少说一年才学完常用字,夫子常说二少爷也极具天赋,但还是比不上大少爷,最初教大少爷论语那些的时候,经常不需要释义他就能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夫子至今还在可惜,大少爷后来选择钻研农学去了,若是不倦怠的读书兴许很年轻就能成为一代大儒……
必须得说,杰哥儿那么早就放弃研读经文有很大原因也是这位夫子逼的。
每次听他吹起来,杰哥儿就是一背冷汗。
他就是后悔,非常后悔,当初想着人的一生寿命有限,应该早点把时间利用起来,所以他走了神童的路子,早早就认了字借着搬运天书上内容的方式将脑子里储存的一些技术拿出来。
那会儿打死他也想不到夫子能那么拼。
王爷找来教他读书那个,坚信他是满京城哦不……应该说是全国范围内最聪明的,生怕自己教不好耽误了人,一直都特别使劲。
教的时候使劲,吹起来也用力,加上杰哥儿自己也有包袱,觉得自己二世为人是不应该输给其他那些,他咬牙学了好多年,直到发觉弟弟才是真的怪物,那个学习能力简直非人类,继续下去他迟早让弟弟比下去。他一方面想着还是对自己好点,又想给自己留点面子,加上他原本也打算好这辈子都要投身于农业……就在泄底之前放弃了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抓钱抓人办学院去了。
杰哥儿是跑了,他的传说还在啊。
哪怕也得到了夫子的夸奖,康哥儿总觉得那是安慰式的,他习惯拿自己跟哥哥比,日常觉得自己是小菜鸡。
是经常会丧,时间都很短,丧完又振作了。
如果没有这么个哥哥,康哥儿兴许不会那么努力,他本来就是天才,一直以来没什么能难倒他,正常来说像他这种做什么都容易的人不会在某件事上特别的努力。可是因为前面有座高峰,他从开蒙以后没一天懈怠过,学习进度也是一日千里。
现在以康哥儿的水平,若是报名参加科举,随便都能闯到殿试这关,最后排名绝不会差。
就他的年纪来说,真的非常出色了,可他瞅着已经当了院长的哥哥,想到哥哥比自己也没大几岁已经功成名就,果然他还是家里最蠢最笨的那个,还得要继续努力才行……
可以预见两个儿子都会有一番成就,作为母亲,钱玉嫃应该高兴才是。
她却有些高兴不来。
天老爷真挺公平的,在这方面多给你些,其他方面就会收回去一点。两个儿子啊,论学习能力都非常强,在另外一些方面却不太开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