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户的娇妻_分卷阅读_46(2 / 4)
从俞承嗣下半晌离开家,一直到入夜歇下,俞母满脑子都是纠结。一会儿心道,承嗣打小就一个人在外求学,虽然不用下地干活,可念书费脑子啊。一会儿又想,当河工多苦啊,春耕秋收再辛苦那也是在家里,而且足足半年啊,真能咬牙熬过去?
一直到天明,听到村里其他人家养的鸡开始打鸣了,俞母仍不曾入睡。好在,经过了一整夜的思量,她终于下定了决心。
起身收拾好自己,俞母心不在焉的做了早饭。在农家,晚饭可以不吃,可早饭一定要丰盛,尤其他们家不比其他人家,纵然是农闲时分,也得继续做篾器。
待一家三口坐在一道儿吃早饭时,俞母终是开了口,却是冲着俞家老三说的:“继业,你吃了饭去村头寻你二哥,他就住在王癞头家,你跟他说,娘找他有事儿,一定要叫他来家。”
俞家三兄弟,承嗣、兴家、继业,那可真是各个性子不同。
长子俞承嗣自是不用说了,俞母最看重的儿子,年纪轻轻就考上了秀才,未来的前途不可限量。
老二俞兴家,在没闹着分家之前,其实俞母对他真心不差,毕竟老大常年在外求学,他等于就是家里的老大了,甭管是上山砍竹子劈篾做篾器,还是下地春耕秋收,都是以他为主的,毕竟俞父年岁已经大了。
至于老三俞继业,别说是外人了,哪怕是家里人都很容易忽略他。也亏得家里的两个闺女都嫁出去了,俞承嗣一年到头都住在平安镇上,年前俞家老二还分出去单过了,这才叫俞父俞母不得不稍微看重他点儿。
这不,但凡有个啥活儿,俞母一准儿唤他去,搁在以往,那绝对是俞家老二的事儿。
然而俞家老三是真的木讷,比他爹他大伯更加像个木头桩子,听了俞母的话,他也只是点了点头,另外就是吃饭的速度微微加快了些。
吃过饭,俞家老三就出门去村头寻他二哥了。可这会儿,俞家老二老早就得了信儿,收拾妥了家当,带上媳妇儿,往山里头跑了。他出门时,天都没亮呢,及至到了山脚下,也不过才刚鸡鸣时分。等俞家老三赶到王癞头家时,哪儿还有人呢?
“走了,东西都拿走了,人也走了,不在我家住了。”王癞头蹲在房檐底下晒太阳,身上那一身的棉袄子已经脏得看不出色儿来,见到俞家老三过来寻人,他只没好气的嘟囔着,心里暗恨不知哪个家伙坏了他的买卖,要知道俞家老二借了他家房子住,隔三差五的就会拿些红薯予他,正月初二回门之后,还拿了一碗酒给他喝。
可惜呀可惜,这人跑了,也不知是哪个缺德冒泡的腌臜东西害的!!
俞家老三倒是听出了王癞头语气里的不快,毕竟他只是木讷,离傻还是有段距离的。只是他天生不善言辞,就是听出来了,也没个反应,仅仅是转身往家里走。
待回到家里,俞母瞅着他身后压根就没人,登时拉下了脸来:“咋个意思?你二哥不肯来家?”亏得她还思量了一整夜,犹豫再三才打算唤儿子过来商量一番,结果倒是好,那混账小子完全不理会她?
“走了。”俞家老三道。
如此简明扼要的两个字,显然没办法叫俞母满意,好在她也明白自家三小子是个什么性子,只忙使唤他去给俞父帮忙,自个儿又往村头那边跑了一趟。
亲自跑了一趟后,俞母很快弄清楚了一切。
显然,俞承嗣回村的时间虽然不长,可他是大清早过来,等俞母和俞家老三卖了篾器结了账回家后,才离开的村子。这期间,就算时间再不长,那也得有大半日工夫了。俞承嗣在村里本就是名人,考上了秀才后,更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人物,他来村里,俞家老二能不知晓?
若说在俞母心目中,自家长子是个有出息的,三小子是个木讷窝囊的,那么排行中间的俞家老二就是个成日里不干正事儿就知晓瞎胡闹给家里添乱的搅屎棍!
俞家老二在听说了俞承嗣回村后,非但没跑来俞家,反而唤了几个熊孩子帮着打听是非。偏乡下地头,原就习惯了白日里敞开院门,至于那些个半大不小的熊孩子们,更是家家户户乱窜。于是乎,没费什么劲儿,俞家老二就打听清楚了一切。
那还有啥好说的,赶紧跑路呗!
“他居然跑了,跑了!!”俞母跟村里人一打听才知道,今个儿天都没亮呢,她家二小子就带着媳妇儿跑了。也亏得村里有人早起正好瞧见了他,确定他是往山里头跑的,要不然她这个当娘的,想找亲生儿子还不知晓往哪头去呢!
这个混账!
混账东西!
记得将家当收拾好,还记得将媳妇儿给带上,偏就是忘了跟亲爹亲娘支会一声?呵呵,这不是忘了,这就是故意的!
“跑了就算了,到底是当河工呢。”俞父抽了半天的旱烟,终还是有些于心不忍,开口劝道。
“怎么能算了呢?”俞母瘫坐在椅子上,重重的叹着气,“承嗣他爹,你也道我心狠对吧?说来说去,我为的还不是这个家吗?要不是兴家他去年瞎胡闹惹到了冯家人,咱们家至于那么早就分家吗?这要不是因为分了家,也没了这当河工的事儿。一家出一人,咱们家正好可以免一人,多好的事儿呢!”
“那你说……”
“说来说去还是怨兴家这孩子胡闹,他以为跑了就没事儿了?去年分家那会儿,咱们家可是请了族长和里正的。族长那头倒是没事儿,里正……万一有人去告了呢?” ↑返回顶部↑
一直到天明,听到村里其他人家养的鸡开始打鸣了,俞母仍不曾入睡。好在,经过了一整夜的思量,她终于下定了决心。
起身收拾好自己,俞母心不在焉的做了早饭。在农家,晚饭可以不吃,可早饭一定要丰盛,尤其他们家不比其他人家,纵然是农闲时分,也得继续做篾器。
待一家三口坐在一道儿吃早饭时,俞母终是开了口,却是冲着俞家老三说的:“继业,你吃了饭去村头寻你二哥,他就住在王癞头家,你跟他说,娘找他有事儿,一定要叫他来家。”
俞家三兄弟,承嗣、兴家、继业,那可真是各个性子不同。
长子俞承嗣自是不用说了,俞母最看重的儿子,年纪轻轻就考上了秀才,未来的前途不可限量。
老二俞兴家,在没闹着分家之前,其实俞母对他真心不差,毕竟老大常年在外求学,他等于就是家里的老大了,甭管是上山砍竹子劈篾做篾器,还是下地春耕秋收,都是以他为主的,毕竟俞父年岁已经大了。
至于老三俞继业,别说是外人了,哪怕是家里人都很容易忽略他。也亏得家里的两个闺女都嫁出去了,俞承嗣一年到头都住在平安镇上,年前俞家老二还分出去单过了,这才叫俞父俞母不得不稍微看重他点儿。
这不,但凡有个啥活儿,俞母一准儿唤他去,搁在以往,那绝对是俞家老二的事儿。
然而俞家老三是真的木讷,比他爹他大伯更加像个木头桩子,听了俞母的话,他也只是点了点头,另外就是吃饭的速度微微加快了些。
吃过饭,俞家老三就出门去村头寻他二哥了。可这会儿,俞家老二老早就得了信儿,收拾妥了家当,带上媳妇儿,往山里头跑了。他出门时,天都没亮呢,及至到了山脚下,也不过才刚鸡鸣时分。等俞家老三赶到王癞头家时,哪儿还有人呢?
“走了,东西都拿走了,人也走了,不在我家住了。”王癞头蹲在房檐底下晒太阳,身上那一身的棉袄子已经脏得看不出色儿来,见到俞家老三过来寻人,他只没好气的嘟囔着,心里暗恨不知哪个家伙坏了他的买卖,要知道俞家老二借了他家房子住,隔三差五的就会拿些红薯予他,正月初二回门之后,还拿了一碗酒给他喝。
可惜呀可惜,这人跑了,也不知是哪个缺德冒泡的腌臜东西害的!!
俞家老三倒是听出了王癞头语气里的不快,毕竟他只是木讷,离傻还是有段距离的。只是他天生不善言辞,就是听出来了,也没个反应,仅仅是转身往家里走。
待回到家里,俞母瞅着他身后压根就没人,登时拉下了脸来:“咋个意思?你二哥不肯来家?”亏得她还思量了一整夜,犹豫再三才打算唤儿子过来商量一番,结果倒是好,那混账小子完全不理会她?
“走了。”俞家老三道。
如此简明扼要的两个字,显然没办法叫俞母满意,好在她也明白自家三小子是个什么性子,只忙使唤他去给俞父帮忙,自个儿又往村头那边跑了一趟。
亲自跑了一趟后,俞母很快弄清楚了一切。
显然,俞承嗣回村的时间虽然不长,可他是大清早过来,等俞母和俞家老三卖了篾器结了账回家后,才离开的村子。这期间,就算时间再不长,那也得有大半日工夫了。俞承嗣在村里本就是名人,考上了秀才后,更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人物,他来村里,俞家老二能不知晓?
若说在俞母心目中,自家长子是个有出息的,三小子是个木讷窝囊的,那么排行中间的俞家老二就是个成日里不干正事儿就知晓瞎胡闹给家里添乱的搅屎棍!
俞家老二在听说了俞承嗣回村后,非但没跑来俞家,反而唤了几个熊孩子帮着打听是非。偏乡下地头,原就习惯了白日里敞开院门,至于那些个半大不小的熊孩子们,更是家家户户乱窜。于是乎,没费什么劲儿,俞家老二就打听清楚了一切。
那还有啥好说的,赶紧跑路呗!
“他居然跑了,跑了!!”俞母跟村里人一打听才知道,今个儿天都没亮呢,她家二小子就带着媳妇儿跑了。也亏得村里有人早起正好瞧见了他,确定他是往山里头跑的,要不然她这个当娘的,想找亲生儿子还不知晓往哪头去呢!
这个混账!
混账东西!
记得将家当收拾好,还记得将媳妇儿给带上,偏就是忘了跟亲爹亲娘支会一声?呵呵,这不是忘了,这就是故意的!
“跑了就算了,到底是当河工呢。”俞父抽了半天的旱烟,终还是有些于心不忍,开口劝道。
“怎么能算了呢?”俞母瘫坐在椅子上,重重的叹着气,“承嗣他爹,你也道我心狠对吧?说来说去,我为的还不是这个家吗?要不是兴家他去年瞎胡闹惹到了冯家人,咱们家至于那么早就分家吗?这要不是因为分了家,也没了这当河工的事儿。一家出一人,咱们家正好可以免一人,多好的事儿呢!”
“那你说……”
“说来说去还是怨兴家这孩子胡闹,他以为跑了就没事儿了?去年分家那会儿,咱们家可是请了族长和里正的。族长那头倒是没事儿,里正……万一有人去告了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