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节(1 / 4)
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现在心里存在的那高高在上的优越感。
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毕竟大明朝文贵武贱,而文人更是整个社会最顶尖的阶层,最受尊重的一个群体,仕途之路是这个时代最艰难险阻,但同时也是最为光明正大最为宽敞的一条道路!
这个年代的一个特色就是,每每有几个,或者是二十几个读书人聚在一起,那肯定是要高谈阔论的。每个人都在表达自已的想法,每个人都想说话,都想展示自已,而他们议论的事情之中,市井之事并不是多么的多,更多的则是朝廷大事。
议论朝中大事,这也是这个年代的特色之一。
明朝对于文人的管制,对于言论的管制,书本的管制,远不如后世的清朝那么森严,根本就不会出现诸如清朝文字狱之类的事情。
在这个时代,文人们私底下,甚至是在半公开,在公开的场合议论当朝首辅以及那些朝廷官员,谈论朝廷的一些法令制度,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有所批评,也都是很正常的。
他们可以谈论一些朝中大员,在朝廷中发生的正经事情,比如说今天谁和谁又结仇了,比如说昨天谁又在朝堂上呵斥了谁,比如说最近哪几位大员走的比较近了,这些都是他们的谈资。
而除了正事之外,私底下的那些事情他们也会谈,比如说哪位大官儿又新纳了一房小妾,哪位大官儿家资丰厚一掷千金买下什么珍奇东西。
这些事儿,天子脚下的北京城中当然是最先知道的,而要传到秦州,虽然需要一些时间,却也不是完全传不到。
无论哪个时代的人,似乎对于这种事情总是格外的感兴趣,也就流传得格外迅速。
当然,传的什么版本都有,未必都那么贴近事实,但是,人们要的不是事实,只是在这种时刻有些谈资,图个乐呵罢了。
有些温和的,便就只谈论这些事情而已,而有些激烈的,再加上喝了点儿酒,激动之下,有可能就管不住嘴,会对一些朝中大员破口大骂,对这些朝廷制度破口大骂,甚至会对当今皇上指手画脚。
若是出了这种事情,在清朝那铁定要满门抄斩了,一个‘清风不识字,只是乱翻书’都会株连成那么一个大案子,更别说直接对皇上说些什么不敬的话了。
但是在明朝,一般文人土大夫身上发生这些事情,只要不是特别倒霉的,不是特别离谱的,基本上不会有事儿。
现下秦州城这些土子们,在这酒楼之上谈论这便是朝中事情,而且是现下整个大明朝上上下下非常关心,热火朝天,闹得沸沸扬扬的一件大事。
这件大事:自然便是清查土地。
说起这事儿,大伙可就都有得说了。
最近闹得这么大的一件事情,谁若是说不出个一二三来,还好意思说自已关心时局,关心大事?还好意思说自已是读书种子?
很快,这些人中便是泾渭分明的分成了两派,一些已经有了功名,或者是出生豪奢,出身土绅家庭、富商家庭的,很明显的就反对清丈土地这件事。
而且,对于秦州城在做清丈土地这件事的那些人,破口大骂,很是侮辱。
而另外一些人,人数多些,十七八个人里头总归占了十二三个,这些人要么是没有功名,要么就是出身贫寒。
这些很好理解,那些出身好的人,或是有功名的人,他们其实是清丈土地之前的既得利益者。
他们,要么是他们家中,要么是他们自已,都有一些瞒报的土地,而现下一清查,就彻底都被清查了出来,他们以后要交更多的皇粮国税,他们自然就不乐意,自然要表示反对。
只不过,虽然说反对清丈土地的那些人,人比较少,在十几个人中也就是两三个而已,但是他们的声势却是更大,而且完全占据了上风。毕竟他们这几个人,平常就是有钱有势,要么就是中了功名,他们这几个人本身就在这个团体中在平日里就是头头儿,属于核心人物,说话的分量也比别人更重。
此时争论起来,自然是他们占了上风。
其中有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一身华贵衣衫,看材料,要么是蜀锦做的,要么就是湖湘绸子做的,反正甭管是哪一种,总归价值不菲。而且裁剪的手艺也非常好,将他的身材勾勒出来,很是贴身。他头上扎着一个墨玉簪子,腰间挂着一块玉佩,看这玉的成色,乃是上好的和田白玉。脚下穿着鹿皮靴子,就这一身行头,只怕没有几百两银子都打不下来。
可见此人家资不菲。
要说这行头倒真是不错,只是可惜这人丑了一点,他脸上五官似乎都长在一起了,使劲儿往一个地方凑,用后世的话说,就是长得比较急,而且也矮了一点,若是以后世的标准的话,也就是一米五出头的身高,哪怕是在明朝这个普遍身高不如后世的年代,他在男子里面,也算是比较矮的了。
虽然长的矮小,其貌不扬,但是这位仁兄气势确实很足,他在之前和那些寒门子弟的一番骂战之中,一个人以一当十。一边破口大骂,一边引经据典,一边敲桌子瞪眼,不但以理服人,而且威逼利诱软硬兼施,当真是允文允武,能软能硬,一个人愣是将对方十个人给驳斥的哑口无言。
这会儿眼见对方的十几个人都偃旗息鼓,不敢再和自已辩驳了,这位仁兄那当真是豪气万丈,逸兴遄飞。 ↑返回顶部↑
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毕竟大明朝文贵武贱,而文人更是整个社会最顶尖的阶层,最受尊重的一个群体,仕途之路是这个时代最艰难险阻,但同时也是最为光明正大最为宽敞的一条道路!
这个年代的一个特色就是,每每有几个,或者是二十几个读书人聚在一起,那肯定是要高谈阔论的。每个人都在表达自已的想法,每个人都想说话,都想展示自已,而他们议论的事情之中,市井之事并不是多么的多,更多的则是朝廷大事。
议论朝中大事,这也是这个年代的特色之一。
明朝对于文人的管制,对于言论的管制,书本的管制,远不如后世的清朝那么森严,根本就不会出现诸如清朝文字狱之类的事情。
在这个时代,文人们私底下,甚至是在半公开,在公开的场合议论当朝首辅以及那些朝廷官员,谈论朝廷的一些法令制度,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有所批评,也都是很正常的。
他们可以谈论一些朝中大员,在朝廷中发生的正经事情,比如说今天谁和谁又结仇了,比如说昨天谁又在朝堂上呵斥了谁,比如说最近哪几位大员走的比较近了,这些都是他们的谈资。
而除了正事之外,私底下的那些事情他们也会谈,比如说哪位大官儿又新纳了一房小妾,哪位大官儿家资丰厚一掷千金买下什么珍奇东西。
这些事儿,天子脚下的北京城中当然是最先知道的,而要传到秦州,虽然需要一些时间,却也不是完全传不到。
无论哪个时代的人,似乎对于这种事情总是格外的感兴趣,也就流传得格外迅速。
当然,传的什么版本都有,未必都那么贴近事实,但是,人们要的不是事实,只是在这种时刻有些谈资,图个乐呵罢了。
有些温和的,便就只谈论这些事情而已,而有些激烈的,再加上喝了点儿酒,激动之下,有可能就管不住嘴,会对一些朝中大员破口大骂,对这些朝廷制度破口大骂,甚至会对当今皇上指手画脚。
若是出了这种事情,在清朝那铁定要满门抄斩了,一个‘清风不识字,只是乱翻书’都会株连成那么一个大案子,更别说直接对皇上说些什么不敬的话了。
但是在明朝,一般文人土大夫身上发生这些事情,只要不是特别倒霉的,不是特别离谱的,基本上不会有事儿。
现下秦州城这些土子们,在这酒楼之上谈论这便是朝中事情,而且是现下整个大明朝上上下下非常关心,热火朝天,闹得沸沸扬扬的一件大事。
这件大事:自然便是清查土地。
说起这事儿,大伙可就都有得说了。
最近闹得这么大的一件事情,谁若是说不出个一二三来,还好意思说自已关心时局,关心大事?还好意思说自已是读书种子?
很快,这些人中便是泾渭分明的分成了两派,一些已经有了功名,或者是出生豪奢,出身土绅家庭、富商家庭的,很明显的就反对清丈土地这件事。
而且,对于秦州城在做清丈土地这件事的那些人,破口大骂,很是侮辱。
而另外一些人,人数多些,十七八个人里头总归占了十二三个,这些人要么是没有功名,要么就是出身贫寒。
这些很好理解,那些出身好的人,或是有功名的人,他们其实是清丈土地之前的既得利益者。
他们,要么是他们家中,要么是他们自已,都有一些瞒报的土地,而现下一清查,就彻底都被清查了出来,他们以后要交更多的皇粮国税,他们自然就不乐意,自然要表示反对。
只不过,虽然说反对清丈土地的那些人,人比较少,在十几个人中也就是两三个而已,但是他们的声势却是更大,而且完全占据了上风。毕竟他们这几个人,平常就是有钱有势,要么就是中了功名,他们这几个人本身就在这个团体中在平日里就是头头儿,属于核心人物,说话的分量也比别人更重。
此时争论起来,自然是他们占了上风。
其中有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一身华贵衣衫,看材料,要么是蜀锦做的,要么就是湖湘绸子做的,反正甭管是哪一种,总归价值不菲。而且裁剪的手艺也非常好,将他的身材勾勒出来,很是贴身。他头上扎着一个墨玉簪子,腰间挂着一块玉佩,看这玉的成色,乃是上好的和田白玉。脚下穿着鹿皮靴子,就这一身行头,只怕没有几百两银子都打不下来。
可见此人家资不菲。
要说这行头倒真是不错,只是可惜这人丑了一点,他脸上五官似乎都长在一起了,使劲儿往一个地方凑,用后世的话说,就是长得比较急,而且也矮了一点,若是以后世的标准的话,也就是一米五出头的身高,哪怕是在明朝这个普遍身高不如后世的年代,他在男子里面,也算是比较矮的了。
虽然长的矮小,其貌不扬,但是这位仁兄气势确实很足,他在之前和那些寒门子弟的一番骂战之中,一个人以一当十。一边破口大骂,一边引经据典,一边敲桌子瞪眼,不但以理服人,而且威逼利诱软硬兼施,当真是允文允武,能软能硬,一个人愣是将对方十个人给驳斥的哑口无言。
这会儿眼见对方的十几个人都偃旗息鼓,不敢再和自已辩驳了,这位仁兄那当真是豪气万丈,逸兴遄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