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2 / 4)
虽说是小混混儿,但毕竟还是高中生,目标是考大学,为了能弥补学习上的劣势,王逍遥成了体育特长生,人越来越壮,张文华成了美术特长生,气质越来越文艺。
高中毕业,他们考上了位于这座城市的两所不同大学,一开始还约定着一起干一番事业,可到了大学,新的环境,新的朋友,新的氛围,幼稚的兄弟情义很快淡化,最后完全不联系,大学期间甚至没有见过一面。
再见面是大学毕业的那年冬天,在一家面馆吃饭,偶然相遇。同学感情有时候很奇怪,纵使多年不见,但一经相遇,便会瞬间勾起很多久远的回忆,让友谊死灰复燃,这种神奇的友谊有一个概括性的词语,叫做“老同学”。
经过大学生活的成长与积淀,他们都不再是当初把“混”当成人生价值的小镇少年了,二十多岁的年纪,他们已然明白赚钱在这个社会里的重要性,同时,他们又不约而同地心高气傲,觉得给别人打工永远无法出人头地,男人必须做一番自己的事业。
那时候短视频平台还算是比较新鲜的玩意儿,王逍遥敏感地捕捉到这里面蕴含的巨大商机,想通过拍摄短视频运营自媒体,可惜身边的人都不懂他的战略眼光,笑他异想天开。
张文华懂,在他放弃当画家的梦想后,体内的创作因子迟迟找不到新的寄托,短视频正好是一种新颖的创作方式。
他们一拍即合,搬到一起住,从零开始学习剪辑,搜集素材,琢磨文本,打造人设。然而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两年间他们尝试过走高端路线,尝试过以小人物引起共鸣,尝试幽默风格,也拍摄过情感段子,就是火不起来,最后身无分文,陷入迷茫。
为了保持更新,腾出更多时间想辙,张文华不得不一个人面对镜头讲起故事,没想到,这无意间的一讲,反响竟出奇地好,一条视频就吸粉一千多。两人看到机会,锁定方向,精心谋划,推出第二条讲故事视频。
这也许就是张文华的天赋,那面对镜头时专业演员级别的感染力,绘画一样引人入胜的叙述方式,精湛的逻辑分析,有时连王逍遥都听得入迷。第二条视频大热门,吸引了更多粉丝的关注。
此后他们乘胜追击,积极总结经验,及时分析火爆原因,成功打造出“民间神探”的形象,丰富场景,精选案件,陆续又推出第三条第四条视频,条条吸粉,等到推出第十条视频时,“张探长”的账号已坐拥十万粉丝,接到人生中的第一个广告,收入两万块。
随后张文华开始尝试直播,让他们欣喜若狂的是,直播的效果比拍摄视频更好,现场互动大大增加了粉丝的参与感,账号又迅速运营到新的高度,收入与日俱增。
事业如火如荼,但细心人会发现一个问题,就是王逍遥的作用越来越弱了。以前拍摄视频,王逍遥主要靠自己的人际关系负责场地、道具和助演,现在这种模式里,场地只需要一个房间,场景布置一次很长时间都不用更换,素材是张文华搜集,文案张文华自己撰写,出镜也只有张文华一个人,更直白地说,即便没有王逍遥,张文华自己也能把账号运营得很好。
潜移默化的,两个人的心里都发生了变化,只是张文华醉心于创作,没有发现。直到有一次,在选定素材故事时,张文华觉得讲“飞机劫持案”比较贴合时下的热点事件,王逍遥则觉得讲一个民国时期的“诈尸案”更吸引眼球,两人各自发表意见,互不相让,说得面红耳赤,情急之下张文华脱口而出,“哥你就听我的吧,在搞创作这方面你一个体育棒子还能比我这画画儿的强么?”
王逍遥愣了一下,没再说什么,离开了房间。那天直播结束,王逍遥搬回去两箱啤酒和很多平时舍不得吃的好东西,两人推杯换盏喝得大醉,喝完,王逍遥给张文华点了一支烟说:“弟,以后你自己干吧,哥找点别的事儿干。”
张文华突然醒酒了,让王逍遥别开玩笑。王逍遥道:“你是我兄弟文华,我跟你不藏着掖着,你干得不错,很有天赋,也很努力,往后肯定越来越好,哥留在这说白了就是在靠你养活,哥这辈子都没靠爹妈养活过,能靠你么?你继续干,需要哥的时候哥还帮忙,但是哥真得找点适合自己的事儿了。”
张文华了解王逍遥,知道他做出的决定十头牛都拉不回来,也就接受了这个事实。张文华提出把当前所有的收益都给王逍遥,王逍遥坚持一分钱都不要。当晚两人大哭一场,第二天醒来再见面,总觉得彼此之间隔着什么。没多久,张文华自己找了一个房子,搬了出去。
之后如高中毕业时候一样,他们的联系越来越少,只偶尔在朋友圈里面互相问候一下,按张文华的猜测,王逍遥始终没能找到合适的事做,成天就那么游荡着。
他们的最后一次联系是一个月前,王逍遥破天荒地给张文华打了一个电话,犹犹豫豫好像有事要说,最终却简单问候几句就挂了。
回到眼下,张文华跟着迷雾后王逍遥朦胧的背影,听着那沉重脚步踩在石阶上有力的声响,心想如果世界上有什么人能挖掘出李萱源的案子,那非王逍遥莫属了。
首先,王逍遥是李萱源案子的亲历者,而且作为高中时代的铁哥们儿,张文华知道王逍遥一直暗恋李萱源,李萱源失踪后,王逍遥曾经连续一个星期没上课没训练,带着所有把他视为“大哥”的同学把学校附近所有能藏人的地方找了个遍,最后日记被发现,大家都相信李萱源是离家出走,王逍遥仍坚称李萱源是被害了,他曾不止一次说过,“如果有一天我发现是谁害了李萱源,肯定把他碎尸万段!”
其次,王逍遥是为数不多知道张文华的长命锁丢了的人。那是他们开始创业并住到一起后,有一次洗澡,王逍遥问:“我记着你上高中的时候脖子上戴个宝贝疙瘩来着,咋 不戴了呢?”那时候张文华都忘了长命锁的事情了,回答道:“早就丢了,高考那会儿就丢了。”
再次,他们一起住的时候经常会聊起高中时代的事,聊起曾经的同学,不可避免地就要聊到李萱源的去向,每次说这件事,张文华都浑身不自在,总是岔开话题——任何一个人只要稍加留意,都会意识到那不是正常反应。
早该想到是他的。张文华暗暗嘀咕,旋即又很气愤,“人真是善变的动物,当年光明磊落的汉子竟然干起这种勾当来,你要是直接去举报我,也算是伸张正义,竟然跟我勒索钱财,区区二十万,你跟我说一声借,我还能让你还不成?”
雾越来越浓,山路崎岖,怪石嶙峋,两侧的树木倾斜过来,好像阴云压在头顶。王逍遥停下来点了一支烟,打火机的声音在空寂的山中显得异常清脆,火苗也好似微弱的鬼火。张文华趁机停下休息,小口急速喘息。
王逍遥重新上路,张文华艰难跟着,闻到二手烟的味道。王逍遥年轻时的体育训练打下了良好的底子,身体素质一直不错,走了这么久依然健步如飞,张文华则是上气不接下气,大脑一阵阵发出缺氧的警报。
从道路陡峭的情况判断,此时已快接近山顶,张文华越来越搞不清楚王逍遥拿到钱之后为什么不回家而是要登山,要知道沿着这个方向出山的话,至少得走三个小时。
后来他想到一种解释,王逍遥很可能是要把长命锁藏在山上某处,然后通知他来取。
终于,爬过最后三十米几乎立陡的石阶,前方就到了修建在山脊上的观景路。这条道路大概三百米长,从背面环绕山峰,中间部分有一座探出山体的观景台,居高临下,秋天景色特别美,天气好的时候还可以看日落,有时候有云海,不过夜间这里只有冷风和黑暗。
张文华体力透支,爬得很慢,走到景观路上时,王逍遥的身影已经从雾中消失了。他扶着栏杆,咬紧牙关,努力加快速度,虽然很小心,但鞋底触碰木板地面还是发出“吱吱哑哑”的声音。
不知过了多久,栏杆突然断了,而张文华明显觉得自己并没有走到尽头,迟疑片刻,他意识到原来是到了观景台,栏杆拐了一个直角弯插入悬崖的方向。 ↑返回顶部↑
高中毕业,他们考上了位于这座城市的两所不同大学,一开始还约定着一起干一番事业,可到了大学,新的环境,新的朋友,新的氛围,幼稚的兄弟情义很快淡化,最后完全不联系,大学期间甚至没有见过一面。
再见面是大学毕业的那年冬天,在一家面馆吃饭,偶然相遇。同学感情有时候很奇怪,纵使多年不见,但一经相遇,便会瞬间勾起很多久远的回忆,让友谊死灰复燃,这种神奇的友谊有一个概括性的词语,叫做“老同学”。
经过大学生活的成长与积淀,他们都不再是当初把“混”当成人生价值的小镇少年了,二十多岁的年纪,他们已然明白赚钱在这个社会里的重要性,同时,他们又不约而同地心高气傲,觉得给别人打工永远无法出人头地,男人必须做一番自己的事业。
那时候短视频平台还算是比较新鲜的玩意儿,王逍遥敏感地捕捉到这里面蕴含的巨大商机,想通过拍摄短视频运营自媒体,可惜身边的人都不懂他的战略眼光,笑他异想天开。
张文华懂,在他放弃当画家的梦想后,体内的创作因子迟迟找不到新的寄托,短视频正好是一种新颖的创作方式。
他们一拍即合,搬到一起住,从零开始学习剪辑,搜集素材,琢磨文本,打造人设。然而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两年间他们尝试过走高端路线,尝试过以小人物引起共鸣,尝试幽默风格,也拍摄过情感段子,就是火不起来,最后身无分文,陷入迷茫。
为了保持更新,腾出更多时间想辙,张文华不得不一个人面对镜头讲起故事,没想到,这无意间的一讲,反响竟出奇地好,一条视频就吸粉一千多。两人看到机会,锁定方向,精心谋划,推出第二条讲故事视频。
这也许就是张文华的天赋,那面对镜头时专业演员级别的感染力,绘画一样引人入胜的叙述方式,精湛的逻辑分析,有时连王逍遥都听得入迷。第二条视频大热门,吸引了更多粉丝的关注。
此后他们乘胜追击,积极总结经验,及时分析火爆原因,成功打造出“民间神探”的形象,丰富场景,精选案件,陆续又推出第三条第四条视频,条条吸粉,等到推出第十条视频时,“张探长”的账号已坐拥十万粉丝,接到人生中的第一个广告,收入两万块。
随后张文华开始尝试直播,让他们欣喜若狂的是,直播的效果比拍摄视频更好,现场互动大大增加了粉丝的参与感,账号又迅速运营到新的高度,收入与日俱增。
事业如火如荼,但细心人会发现一个问题,就是王逍遥的作用越来越弱了。以前拍摄视频,王逍遥主要靠自己的人际关系负责场地、道具和助演,现在这种模式里,场地只需要一个房间,场景布置一次很长时间都不用更换,素材是张文华搜集,文案张文华自己撰写,出镜也只有张文华一个人,更直白地说,即便没有王逍遥,张文华自己也能把账号运营得很好。
潜移默化的,两个人的心里都发生了变化,只是张文华醉心于创作,没有发现。直到有一次,在选定素材故事时,张文华觉得讲“飞机劫持案”比较贴合时下的热点事件,王逍遥则觉得讲一个民国时期的“诈尸案”更吸引眼球,两人各自发表意见,互不相让,说得面红耳赤,情急之下张文华脱口而出,“哥你就听我的吧,在搞创作这方面你一个体育棒子还能比我这画画儿的强么?”
王逍遥愣了一下,没再说什么,离开了房间。那天直播结束,王逍遥搬回去两箱啤酒和很多平时舍不得吃的好东西,两人推杯换盏喝得大醉,喝完,王逍遥给张文华点了一支烟说:“弟,以后你自己干吧,哥找点别的事儿干。”
张文华突然醒酒了,让王逍遥别开玩笑。王逍遥道:“你是我兄弟文华,我跟你不藏着掖着,你干得不错,很有天赋,也很努力,往后肯定越来越好,哥留在这说白了就是在靠你养活,哥这辈子都没靠爹妈养活过,能靠你么?你继续干,需要哥的时候哥还帮忙,但是哥真得找点适合自己的事儿了。”
张文华了解王逍遥,知道他做出的决定十头牛都拉不回来,也就接受了这个事实。张文华提出把当前所有的收益都给王逍遥,王逍遥坚持一分钱都不要。当晚两人大哭一场,第二天醒来再见面,总觉得彼此之间隔着什么。没多久,张文华自己找了一个房子,搬了出去。
之后如高中毕业时候一样,他们的联系越来越少,只偶尔在朋友圈里面互相问候一下,按张文华的猜测,王逍遥始终没能找到合适的事做,成天就那么游荡着。
他们的最后一次联系是一个月前,王逍遥破天荒地给张文华打了一个电话,犹犹豫豫好像有事要说,最终却简单问候几句就挂了。
回到眼下,张文华跟着迷雾后王逍遥朦胧的背影,听着那沉重脚步踩在石阶上有力的声响,心想如果世界上有什么人能挖掘出李萱源的案子,那非王逍遥莫属了。
首先,王逍遥是李萱源案子的亲历者,而且作为高中时代的铁哥们儿,张文华知道王逍遥一直暗恋李萱源,李萱源失踪后,王逍遥曾经连续一个星期没上课没训练,带着所有把他视为“大哥”的同学把学校附近所有能藏人的地方找了个遍,最后日记被发现,大家都相信李萱源是离家出走,王逍遥仍坚称李萱源是被害了,他曾不止一次说过,“如果有一天我发现是谁害了李萱源,肯定把他碎尸万段!”
其次,王逍遥是为数不多知道张文华的长命锁丢了的人。那是他们开始创业并住到一起后,有一次洗澡,王逍遥问:“我记着你上高中的时候脖子上戴个宝贝疙瘩来着,咋 不戴了呢?”那时候张文华都忘了长命锁的事情了,回答道:“早就丢了,高考那会儿就丢了。”
再次,他们一起住的时候经常会聊起高中时代的事,聊起曾经的同学,不可避免地就要聊到李萱源的去向,每次说这件事,张文华都浑身不自在,总是岔开话题——任何一个人只要稍加留意,都会意识到那不是正常反应。
早该想到是他的。张文华暗暗嘀咕,旋即又很气愤,“人真是善变的动物,当年光明磊落的汉子竟然干起这种勾当来,你要是直接去举报我,也算是伸张正义,竟然跟我勒索钱财,区区二十万,你跟我说一声借,我还能让你还不成?”
雾越来越浓,山路崎岖,怪石嶙峋,两侧的树木倾斜过来,好像阴云压在头顶。王逍遥停下来点了一支烟,打火机的声音在空寂的山中显得异常清脆,火苗也好似微弱的鬼火。张文华趁机停下休息,小口急速喘息。
王逍遥重新上路,张文华艰难跟着,闻到二手烟的味道。王逍遥年轻时的体育训练打下了良好的底子,身体素质一直不错,走了这么久依然健步如飞,张文华则是上气不接下气,大脑一阵阵发出缺氧的警报。
从道路陡峭的情况判断,此时已快接近山顶,张文华越来越搞不清楚王逍遥拿到钱之后为什么不回家而是要登山,要知道沿着这个方向出山的话,至少得走三个小时。
后来他想到一种解释,王逍遥很可能是要把长命锁藏在山上某处,然后通知他来取。
终于,爬过最后三十米几乎立陡的石阶,前方就到了修建在山脊上的观景路。这条道路大概三百米长,从背面环绕山峰,中间部分有一座探出山体的观景台,居高临下,秋天景色特别美,天气好的时候还可以看日落,有时候有云海,不过夜间这里只有冷风和黑暗。
张文华体力透支,爬得很慢,走到景观路上时,王逍遥的身影已经从雾中消失了。他扶着栏杆,咬紧牙关,努力加快速度,虽然很小心,但鞋底触碰木板地面还是发出“吱吱哑哑”的声音。
不知过了多久,栏杆突然断了,而张文华明显觉得自己并没有走到尽头,迟疑片刻,他意识到原来是到了观景台,栏杆拐了一个直角弯插入悬崖的方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