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7节(2 / 4)
但八百里加急的通报,安全局的传信,说明事情不虚。
朱文奎想了想,说道:“蓝海侯、首登侯先回来,说明他们很可能是从美洲东海岸出发,也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找到武义大船队存留的水师军士。”
于谦提议道:“既然收到了他们的消息,我们是否应该停在金陵?”
朱文奎微微点头,赞同道:“他们经过如此长久的航行返回,我们不能不迎候。我这就写一封文书送至北京,让父皇准我们留在金陵等待远航军士归来。”
回来了!
于谦很是激动。
这些伟大的军士,一定完成了环球航行!
国子监的学问将会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宋断断一直在追问什么力量让人留在地面上,地平说根本就不存在这个问题,而地圆说将这个问题直接摆在了现实面前,找到答案,一扇学问的大门便会洞开!
“八百里加急,让开道路!西路水师归航!”
四名驿使催马奔驰,马蹄踏在混凝土道路之上,蹄铁与地面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到了驿站,驿使根本不休息,换了马匹,接过水囊与馕饼,再次奔出。
消息传入金陵,经水师的船过了长江,在码头上马再次北上。
完备的混凝土道路为快捷的消息传递带来了极大便利,一路向北的道路十分通畅,百姓与商人听闻到加急文书的消息纷纷让开中间道路。
西路水师归航的消息如风一样席卷开来,从交趾到北京,长达六千余里的路程,消息竟只用了十日,便传达到了北京!
这个速度,创造了大明加急文书传递的一个奇迹,驿传日行六百里的奇迹。奇迹的背后,是新驿传的结果,是驿使六百里一换,平整混凝土道路,日夜兼行的结果。
武英殿。
朱允炆看着两份文书,一份是交趾都司都指挥使韩观发来的,一份则是朱能发来的。
不用看韩观的文书也知道内容。
拿起朱能的文书,朱允炆肃然打开,看着字里行间的航行之事,朱允炆忍不住皱起眉头。
穷尽力量漫长的寻找,只找到了六名军士!
两千余人的队伍,只有这么六个人活着回来!
朱允炆将文书递给解缙,肃然道:“命二皇子监国,杨士奇、铁铉、徐辉祖辅之,内阁解缙、工部尚书黄福、吏部尚书杨溥,吏部尚书李志刚、兵部尚书杨荣、户部侍郎周忱……五军都督府,水师都督府李坚、陈挥……五军都督府谭渊、段云……国子监祭酒胡濙、司业叶灵儿、匠学院院长周昌……随朕前往金陵,迎接大明将士归来!”
解缙等领命。
虽六人,但朱允炆几乎动用了朝廷主力,肱骨大臣一同前往。
解缙、杨士奇等人看过文书之后,一个个黯然神伤。
但没有人质疑朱允炆当初的决定,因为那一次航行带来的高产农作物已然开始走入大明千家万户。
土豆、番薯本身就是高产农作物,加上国子监农学院栽培技术的成熟,土豆、番薯已具备了大规模生产的可能,今年夏收土豆更是丰收,朝廷将土豆买下来,将土豆运往其他地区,以进一步扩大土豆种植面积。
百姓家的仓库充实,与当年的大航海决策分不开。他们的牺牲,是为了万民不饿肚子。
高规格迎接,是对牺牲军士的敬重,是对大明军士的敬重!
下旨第二日,朱允炆便带文武大臣,在三千军士的护卫之下前往天津港,乘水师船只直下金陵。之所以不走京杭大运河,是因为这个季节正是漕运紧张的时候,而如此规模的南下,必然会让整个运河出现堵塞。
从海路南下,船队只用了五日便抵达金陵。 ↑返回顶部↑
朱文奎想了想,说道:“蓝海侯、首登侯先回来,说明他们很可能是从美洲东海岸出发,也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找到武义大船队存留的水师军士。”
于谦提议道:“既然收到了他们的消息,我们是否应该停在金陵?”
朱文奎微微点头,赞同道:“他们经过如此长久的航行返回,我们不能不迎候。我这就写一封文书送至北京,让父皇准我们留在金陵等待远航军士归来。”
回来了!
于谦很是激动。
这些伟大的军士,一定完成了环球航行!
国子监的学问将会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宋断断一直在追问什么力量让人留在地面上,地平说根本就不存在这个问题,而地圆说将这个问题直接摆在了现实面前,找到答案,一扇学问的大门便会洞开!
“八百里加急,让开道路!西路水师归航!”
四名驿使催马奔驰,马蹄踏在混凝土道路之上,蹄铁与地面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到了驿站,驿使根本不休息,换了马匹,接过水囊与馕饼,再次奔出。
消息传入金陵,经水师的船过了长江,在码头上马再次北上。
完备的混凝土道路为快捷的消息传递带来了极大便利,一路向北的道路十分通畅,百姓与商人听闻到加急文书的消息纷纷让开中间道路。
西路水师归航的消息如风一样席卷开来,从交趾到北京,长达六千余里的路程,消息竟只用了十日,便传达到了北京!
这个速度,创造了大明加急文书传递的一个奇迹,驿传日行六百里的奇迹。奇迹的背后,是新驿传的结果,是驿使六百里一换,平整混凝土道路,日夜兼行的结果。
武英殿。
朱允炆看着两份文书,一份是交趾都司都指挥使韩观发来的,一份则是朱能发来的。
不用看韩观的文书也知道内容。
拿起朱能的文书,朱允炆肃然打开,看着字里行间的航行之事,朱允炆忍不住皱起眉头。
穷尽力量漫长的寻找,只找到了六名军士!
两千余人的队伍,只有这么六个人活着回来!
朱允炆将文书递给解缙,肃然道:“命二皇子监国,杨士奇、铁铉、徐辉祖辅之,内阁解缙、工部尚书黄福、吏部尚书杨溥,吏部尚书李志刚、兵部尚书杨荣、户部侍郎周忱……五军都督府,水师都督府李坚、陈挥……五军都督府谭渊、段云……国子监祭酒胡濙、司业叶灵儿、匠学院院长周昌……随朕前往金陵,迎接大明将士归来!”
解缙等领命。
虽六人,但朱允炆几乎动用了朝廷主力,肱骨大臣一同前往。
解缙、杨士奇等人看过文书之后,一个个黯然神伤。
但没有人质疑朱允炆当初的决定,因为那一次航行带来的高产农作物已然开始走入大明千家万户。
土豆、番薯本身就是高产农作物,加上国子监农学院栽培技术的成熟,土豆、番薯已具备了大规模生产的可能,今年夏收土豆更是丰收,朝廷将土豆买下来,将土豆运往其他地区,以进一步扩大土豆种植面积。
百姓家的仓库充实,与当年的大航海决策分不开。他们的牺牲,是为了万民不饿肚子。
高规格迎接,是对牺牲军士的敬重,是对大明军士的敬重!
下旨第二日,朱允炆便带文武大臣,在三千军士的护卫之下前往天津港,乘水师船只直下金陵。之所以不走京杭大运河,是因为这个季节正是漕运紧张的时候,而如此规模的南下,必然会让整个运河出现堵塞。
从海路南下,船队只用了五日便抵达金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