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 第1417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但通过与这些人的交谈,了解了他们的生活状况之后,他又很是欣慰。
  移出来的人,只要没在半途或开荒过程中死去,最终都收获了累累果实,对朝廷的怨恨也烟消云散。至于在本地出生的第二代,从父辈口中得知老家的情况后,更是多有感激之情——耕种几亩地和几十亩,显然是两种生活。
  关西崛起的政权,一般只接受长安为都城,如果非要再选一个,那就是洛阳。它曾被视为关西势力的延伸,是关西人能接受的最靠东的首都。
  大夏定都洛阳后,曾经制定了严密的关东“殖民地”计划,即利用黄巢、秦宗权这两个畜生所造成的巨大破坏,抢先一步移民,将孟、怀、洛、汝、郑以及襄阳一带填满,令其成为关西势力的延伸,以拱卫神都洛阳。三十年移民下来,成果斐然。
  而这个结果,邵树德也是十分满意的。
  襄阳作为京南腹地,正需要这样一群“自己人”,以震慑河东、河北乃至南方势力。
  不要说他狭隘,这个年代就这样。
  幽州人还觉得契丹人比晋人更可靠呢,地域割裂的现象远比后世更严重,毕竟九成以上的人是文盲,很多人至今仍不知道国号、年号以及天子是谁。
  襄阳如此,他放心了。
  九月九日重阳节,全军大。
  节后第三天,圣驾离开了襄阳,往邓州而去。襄城漕渠,是他的下一站。
  第077章 “粮道”
  秋雨连绵之时,襄城漕渠繁忙无比。
  因为充沛的降雨量,修建在宛叶走廊内的各个水库储备十分充足,故即便多次开闸、关闸,依然有足够的水量顺着引水渠流入斗门之内,抬升船只。
  船闸之后的山顶运河之上,驭手拿着马鞭,牵着身强力壮的铁力马,拖曳船只,行驶在平静的运河河面上。
  其实,不要小看内河船只的载货量。因为无需考虑风浪,它们的船型可以修建得很极端,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大肚子”。
  货舱很深,吃水极深,行驶在河面上时,仿佛稍有风浪就能将其打沉。但绝大部分内河不存在什么风浪,故这种严重特化过的船只可以装载超出人们想象的极多货物,往来各处。
  当然,如果是在海上,这种船航行不了多远就沉没了,压根没有一点对抗风浪的能力。
  襄城漕渠内外已经形成了一个繁荣的城镇。
  城镇是自发形成的,从一两家卖饭的乡野小店开始,逐渐扩大到各行各业,生意兴隆。
  这个过程也是必然的。
  为了节约水资源,漕渠的闸门并不是经常开放,非得凑够一定数量的船只才可,因此排队现象非常严重。
  普通船工需要吃喝,随船押运货物的商人需要高级一点的服务,于是需求就出来了,市场应运而生。
  九月二十七日,王二郎在山上砍了一天的柴。
  两个儿子帮他把柴背下了山,他则坐在山坡之上,检查着竹筐里的蘑菇。
  夕阳之下,运河披上了红霞,美不胜收。
  运河远处的一等国道之上,曾经往来如梭的四轮马车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眼望不到头的军队。
  先是骑兵,再是步兵,接着又是骑兵、步兵……如果换个会数数的人,当知这么一会,驿道上已经过去了近万步骑。
  “好雄壮的军威!”王二郎放下竹筐,下意识站了起来。
  他的长子就在金刀军服役,而金刀军的驻地就在邓州。去年的时候,该军就抽调了四千人,随驾出巡,至今未归。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