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王谢 第43节(3 / 4)
王琅和他相处已经有段日子,看到他这个样子就有点头皮发麻,知道一时不慎落入他的陷阱,果然听他道:“原来夫人什么都清楚,只是不想做,便依夫人所言,我们商议一下如何能让双方都满意。”
“郡里那些风言风语我自有办法解决,无非是费些时日,可琳琅若总是对人招之即来挥之即去,那岂非真被阿万不幸言中。”
绕来绕去还不忘为弟弟说好话。
王琅瞟他一眼:“你放心,王家虽然势利,但婚姻大事上从不儿戏。至于四弟……”
她轻扯嘴角,给了个笑容:“我当日确实有些生气,不过后来想想,若他真惹出连你都收拾不了的局面,那说明情势本来也坏到极点,不是换个人就能简单解决的问题。就像这次,他不过是将很多人心里想的话说了出来,倘若大家心里都觉得荒谬,那谣言其实也无从传播。”
以冷静客观的视角陈述完观点,她继续道:“安石能不在意那些闲言碎语,我自然更不可能放在心上,况且——”
“况且?”
王琅笑了笑,神色里带着些狡黠:“过段日子他们就有的忙了,顾不得再来关心长官私事。”
神神秘秘态度下藏着显而易见的轻佻,是她极少对外人展露的少女情绪,谢安看得心中微荡,下意识伸手环住她,又听她问:“对了,明日安石可否替我将四弟请来?正好有些事,我欲请教四弟。”
这是要做什么?
饶是谢安自认善识时局,一时之间也不由感到满心迷茫。
第72章 经权之变
暂时解除了房内起火的风险, 王琅心情颇佳,转身就去官署传见从余姚赶到山阴接受上司审问的余姚令山遐[1]。
这人官职不高,最终只做到东阳太守, 却是个历史名人,常常被作为魏晋地方豪强势力压倒中央权力的典型案例提起。
王琅没想到自己会代替何充, 亲身撞上这起整个中古史上都非常著名的案例, 但她有把握能处理出一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余姚令河内山遐, 山康公之孙, 山季伦之子?”
她一边翻开文书, 一边打量在堂下站立的男子。
仅从外貌上来看,这是个温润典雅的年轻人,令人完全想不到他竟是历史中以施政严猛著称的循吏。
然而细细一想, 他的祖父是竹林七贤之一的名士山涛,在西晋官至司徒,父亲是山涛诸子中成就最高的五子山简, 被认为平雅有父风, 去世前官居征南将军, 眼前人的形貌气质完全符合山家家风,反倒是走上循吏路线比较奇怪。
“苏峻之乱后, 扬州户籍文书大多焚毁, 丞相遂下令扬州刺史部诸郡县重修户籍。彼时家公为会稽内史,此事我知之甚详, 如今离上次造籍不远, 山君却一上任便推行重新检籍, 未知是何道理?”
东晋特色人口普查被历史学家称为土断, 主要工作是清点人口, 将北方南下的侨民、流民变成编户, 和当地的南方人一样用黄纸记录户籍,方便官府定期收取赋税,征发徭役。
整个东晋期间先后进行了四次土断,最有名也规模最大的一次土断由桓温主持,史称庚戌土断。
少有人知的是,东晋朝廷进行的第一次土断尝试发生于苏峻之乱后,由从庾亮手中拿回朝政大权的丞相王导主持进行了扬州部的户籍重造。
桓温实施土断之时,是他在北伐之战中收复旧都洛阳大胜而归,威望权力都接近顶点之时,土断政策收效显著,从豪强大族手中回收了大量人口,堪称他在东晋内政上取得的最大功绩,为后来的伐燕之战与淝水之战奠定了经济军事基础。
而王导一直是一名以柔克刚的政治家,擅长用高超的政治手腕在弱势逆境中达到自己的目的。
苏峻之乱刚结束,他就趁户籍被毁的机会推行户籍重造政策,将落在白籍里不收税的侨民化为黄籍,润物细无声地解决了东晋初年侨置郡县留下的户籍混乱问题。
这次重造不仅让百年后的沈约大为感慨咸和户籍的精确详细,也让初入司徒府的王琅刷新了对王导的认识,确认他看似聩聩无为,实际仍是一名手段老辣的高明政治家,东晋政坛当之无愧的栋梁柱石。
不过这些话没必要说给山遐听,因此王琅心中快速闪过了许多想法,表面上仍然不动声色,等待山遐的答案。
“回禀府君,余姚本为小县,吴末已升为大县,土地广阔,人口稠密,而登记在籍者不过数千户,远少于下官所见。藏户多则赋税不丰,倘若朝中加税,则又逼迫更多人投身豪强或沦为匪贼。下官以为,若欲治理余姚,当务之急在于检括逃户,充实户籍,并将县中藏逋亡者绳之以法,以儆效尤。”
山遐回答的姿态有礼有节,既不因为她是女子而有所轻忽,也不因为她是长官而谦逊卑下。见识不能算很高明,但对余姚首弊判断正确,为官有志向有担当,王琅听得暗自点头,觉得他和族人王彪之性情有些相似,或许说得到一起去。 ↑返回顶部↑
“郡里那些风言风语我自有办法解决,无非是费些时日,可琳琅若总是对人招之即来挥之即去,那岂非真被阿万不幸言中。”
绕来绕去还不忘为弟弟说好话。
王琅瞟他一眼:“你放心,王家虽然势利,但婚姻大事上从不儿戏。至于四弟……”
她轻扯嘴角,给了个笑容:“我当日确实有些生气,不过后来想想,若他真惹出连你都收拾不了的局面,那说明情势本来也坏到极点,不是换个人就能简单解决的问题。就像这次,他不过是将很多人心里想的话说了出来,倘若大家心里都觉得荒谬,那谣言其实也无从传播。”
以冷静客观的视角陈述完观点,她继续道:“安石能不在意那些闲言碎语,我自然更不可能放在心上,况且——”
“况且?”
王琅笑了笑,神色里带着些狡黠:“过段日子他们就有的忙了,顾不得再来关心长官私事。”
神神秘秘态度下藏着显而易见的轻佻,是她极少对外人展露的少女情绪,谢安看得心中微荡,下意识伸手环住她,又听她问:“对了,明日安石可否替我将四弟请来?正好有些事,我欲请教四弟。”
这是要做什么?
饶是谢安自认善识时局,一时之间也不由感到满心迷茫。
第72章 经权之变
暂时解除了房内起火的风险, 王琅心情颇佳,转身就去官署传见从余姚赶到山阴接受上司审问的余姚令山遐[1]。
这人官职不高,最终只做到东阳太守, 却是个历史名人,常常被作为魏晋地方豪强势力压倒中央权力的典型案例提起。
王琅没想到自己会代替何充, 亲身撞上这起整个中古史上都非常著名的案例, 但她有把握能处理出一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余姚令河内山遐, 山康公之孙, 山季伦之子?”
她一边翻开文书, 一边打量在堂下站立的男子。
仅从外貌上来看,这是个温润典雅的年轻人,令人完全想不到他竟是历史中以施政严猛著称的循吏。
然而细细一想, 他的祖父是竹林七贤之一的名士山涛,在西晋官至司徒,父亲是山涛诸子中成就最高的五子山简, 被认为平雅有父风, 去世前官居征南将军, 眼前人的形貌气质完全符合山家家风,反倒是走上循吏路线比较奇怪。
“苏峻之乱后, 扬州户籍文书大多焚毁, 丞相遂下令扬州刺史部诸郡县重修户籍。彼时家公为会稽内史,此事我知之甚详, 如今离上次造籍不远, 山君却一上任便推行重新检籍, 未知是何道理?”
东晋特色人口普查被历史学家称为土断, 主要工作是清点人口, 将北方南下的侨民、流民变成编户, 和当地的南方人一样用黄纸记录户籍,方便官府定期收取赋税,征发徭役。
整个东晋期间先后进行了四次土断,最有名也规模最大的一次土断由桓温主持,史称庚戌土断。
少有人知的是,东晋朝廷进行的第一次土断尝试发生于苏峻之乱后,由从庾亮手中拿回朝政大权的丞相王导主持进行了扬州部的户籍重造。
桓温实施土断之时,是他在北伐之战中收复旧都洛阳大胜而归,威望权力都接近顶点之时,土断政策收效显著,从豪强大族手中回收了大量人口,堪称他在东晋内政上取得的最大功绩,为后来的伐燕之战与淝水之战奠定了经济军事基础。
而王导一直是一名以柔克刚的政治家,擅长用高超的政治手腕在弱势逆境中达到自己的目的。
苏峻之乱刚结束,他就趁户籍被毁的机会推行户籍重造政策,将落在白籍里不收税的侨民化为黄籍,润物细无声地解决了东晋初年侨置郡县留下的户籍混乱问题。
这次重造不仅让百年后的沈约大为感慨咸和户籍的精确详细,也让初入司徒府的王琅刷新了对王导的认识,确认他看似聩聩无为,实际仍是一名手段老辣的高明政治家,东晋政坛当之无愧的栋梁柱石。
不过这些话没必要说给山遐听,因此王琅心中快速闪过了许多想法,表面上仍然不动声色,等待山遐的答案。
“回禀府君,余姚本为小县,吴末已升为大县,土地广阔,人口稠密,而登记在籍者不过数千户,远少于下官所见。藏户多则赋税不丰,倘若朝中加税,则又逼迫更多人投身豪强或沦为匪贼。下官以为,若欲治理余姚,当务之急在于检括逃户,充实户籍,并将县中藏逋亡者绳之以法,以儆效尤。”
山遐回答的姿态有礼有节,既不因为她是女子而有所轻忽,也不因为她是长官而谦逊卑下。见识不能算很高明,但对余姚首弊判断正确,为官有志向有担当,王琅听得暗自点头,觉得他和族人王彪之性情有些相似,或许说得到一起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