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章(5 / 11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借过。”吴老大答说,“是多年前,小的父亲经手借的。”
  这下提醒了刘锡彤,“对了!”他问,“你父亲怎么不到案?”
  “小的父亲病在床上——”
  “咄!”刘锡彤将醒木一拍,“为什么早不禀明,等我问到才说?”
  “大老爷明鉴,小的还来不及说,绝不敢故意欺瞒。请大老爷饶恕。”
  “也罢,下次不饶!”刘锡彤问,“当初借了多少钱?”
  “一百两银子。”
  “可曾还清?”
  “早就还清了!”
  “借钱的时候,有没有中保、笔据?”
  “有的。”吴老大答说,“是东街上张裁缝做的中,也立了笔据。张裁缝前年亡故了。”
  “这样说,原中已经不在。”刘锡彤问,“你还钱的时候,可有见证?”
  “没有!”吴老大又加了一句,“早知有今天这种麻烦,当初倒应该请一位见证。”
  “你好利口!”刘锡彤问,“我再问你,借钱时候所立的笔据,可曾收回?”
  “自然收回了!”
  “在哪里?”
  “在——”
  刚说了一个字,只听有人大嚷:“不要挤,不要挤!”
  大家都在聚精会神地听县官问案,骤然听得这一喊,无不一惊,也无不循声去望,只见是杨乃武在向一个乡人呵斥。
  刘锡彤很生气,正想发作,而杨乃武抢在他前面开了口,“大老爷在这里,这里就是公堂。”他向那乡人告诫,“扰乱公堂,当心大老爷动怒,一顿板子打得你求饶都来不及。”接着,转过身来,恭恭敬敬地向刘锡彤一揖,“乡愚无知,求老父母宽恕他一遭。”
  明明是他自己扰乱公堂,却故意栽在别人身上,只是一番做作,煞有介事,于父母官的尊严,丝毫无损,既然丝毫无损,刘锡彤也就不便再计较了。
  而就在这个小小的波折中,杨乃武已向吴老大递了眼色——从金寡妇那里骗来的笔据,不宜呈堂,因为作废的借据,不会保存多年,一交出来,便是破绽。他怕吴老大一时想不明白,说一句“在家里”,事情就糟不可言了,因而故意惊扰,阻断了吴老大的口供。
  于是当刘锡彤重新询问,吴老大很从容地答道:“在收回笔据的时候,就把它撕掉了!”
  答得不错,错在话刚说完,向杨乃武遥遥望了一眼,仿佛在问,可是应该这样回答?这个眼色为刘锡彤所见,越发了解,果然是杨乃武在捣鬼。
  因此,他不肯放松,紧接着又问:“这两天金寡妇到你家来讨过债没有?”
  “来过。”吴老大答说,“来过几次,都是无理取闹。”
  “怎么样的无理取闹?”
  “无非纠缠不清。一会儿说有借据,一会儿说有人证。结果一样都没有,只赖着不走。”
  “你家里怎么样呢?”刘锡彤问,“把她撵了出去?”
  这是所谓“套问”,一不小心,就会上当。吴老大是受过教育的,想了一下才回答:“我家没有撵她。她自己看看没有意思,只好走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