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20 / 28)
船到苏州,少不得要作数日逗留,但苏州的文士,除了顾千里,没有气味相投的人,因此,慰生吊死,只去了两处地方,先是到支硎山下,那里葬着他母亲的胞弟段右白,此人怀才不遇,郁郁以终。他的诗作得极好,而自己看得一文不值,晚年删陈殆尽,不过龚定庵还存着他的一卷诗,名为《梅冶轩集》,扫墓归来,作诗以记:
少年哀艳杂雄奇,暮气颓唐不自知。
哭过支硎山下路,重钞梅冶一奁诗。
另一处是他的保姆家,姓金,龚定庵叫她“妈妈”,今年已八十七岁,相见之下,自是又哭又笑,让龚定庵安慰的是,她的子孙都很好,所以既有出息,也很孝顺,龚定庵送了她二十两银子,也作了一首诗:
温良阿者泪涟涟,能说吾家六十年。
见面恍疑悲母在,报恩祝汝后昆贤。
“阿者”一词出《礼记》,即是妈妈,似乎元朝还有这样的称呼,《拜月亭》中便有这样的道白:“阿者,你这般慌张没乱,到的哪里?”不过龚定庵自注,只引《礼记·内则》;又注:“悲母,出《本生心地观经》。”不称慈母,称悲母,表示母已亡故。
七十三岁的龚闇斋,终于在七月初九这一天,盼到了爱子。至亲闻讯,纷纷探望,都说“诗先人到”。原来龚定庵出都留别诗二十首,早在一个多月前,便已传抄到杭州了。
入夜客散,父子二人,方得细谈家常。龚闇斋最关心的是孙儿孙女——龚定庵有两子一女,都是吉云所出。长子单名橙,字昌匏,更名公襄,字孝拱;次子单名陶,更名宝琦,字念匏;一女名辛,小名就叫阿辛,为龚定庵所钟爱。
龚定庵的长子,跟他的性情,一模一样,大言炎炎,目空一切,学问不及,而偏激过之,所以龚闇斋深以为忧,家书中时常谆谆告诫,要龚定庵善教其子,但言教比不得身教,龚定庵自己的榜样摆在那里,那些克己复礼的话,就不容易为老大所接受了。
当然也还要问到龚定庵自己的打算,“现在还无从打算起,”他说,“看看有没有可以替爸爸分劳的地方。”
“我当然希望你也能到紫阳来讲课,不过为你着想,首要之事必在把你的文字整理出来。”
这正是龚定庵心中的想法,他打算将文集整理成一个定本,缮写数十份,分送好友,因为他现在还没有力量印书,但好友之中如果有谁飞黄腾达,他相信一定会出资为他刻版付印。
“你把定本整理出来,我替你仔细看一看。”龚闇斋说,“你有些见解,自信过甚,还欠圆融深刻,不足以传后世。”
接下来,父子商量文字,哪些可存,哪些可删,一直谈到深夜,方始归寝。但回想平生,心事如潮,想到老父以名山事业勖勉,感激之心,油然而生。披衣起床,挑灯写了一首诗:
只将愧汗湿莱衣,悔极堂堂岁月违。
世事沧桑心事定,此生一跌莫全非。
这以后,便是亲朋邀宴,几乎日日有湖上之约。直到半个月以后,应酬渐了,有感于家园温馨,他写了两首诗:
浙东虽秀太清孱,北地雄奇或犷顽。
踏遍中华窥两戒,无双毕竟是家山。
亲朋岁月各萧闲,情话缠绵礼数删。
洗尽东华尘土否?一秋十日九湖山。
“一秋十日九湖山”,有一处要紧的地方却一直没有机会去,那就是西溪的刘氏家庵。路远不是原因,曾有至亲邀游交芦庵,他托词辞谢了;只为的是怕到伤心之地——燕红香消玉殒,就葬在刘氏家庵后面。
但他毕竟还是去了,那是由于宋嫂的一句话,她在得知龚定庵回来以后,特地做了四样菜、两样点心来探望时,提到燕红,表示刘姑太太一直在盼望。她说:“悟师太前年病重的时候,把她心里的话告诉了刘姑太太。当时刘姑太太同我商量,想写信告诉你——”
“噢,”龚定庵迫不及待地问,“是什么话?”
“等刘姑太太自己告诉你好了。”宋嫂说道,“龚大少爷,你再不去,人家要批评你了,说你没有良心。”
一听这话,龚定庵顿如芒刺在背,不过有句话还是得先问清楚:“你们当时为啥不写信给我?”
“无非怕你伤心。”
于是第二天在宋嫂母子陪同之下,船行到了刘氏家庵,八年未见的刘姑太太,满头如雪,但精神却很健旺。“龚大少爷,你到底来了!”她说,“可怜,前年秋天,燕红朝朝盼,夜夜盼,盼你不到。”
就这一句话,龚定庵便忍不住双泪交流,“干娘。”由于燕红在庵不久,便认了刘姑太太为义母,所以龚定庵也称之为干娘。他说:“前年夏天我本说要回来的,后来是我家老太爷体恤我,说天气太热,到秋凉再看,就此耽误了下来,早知如此,我无论如何也要回来一趟。” ↑返回顶部↑
少年哀艳杂雄奇,暮气颓唐不自知。
哭过支硎山下路,重钞梅冶一奁诗。
另一处是他的保姆家,姓金,龚定庵叫她“妈妈”,今年已八十七岁,相见之下,自是又哭又笑,让龚定庵安慰的是,她的子孙都很好,所以既有出息,也很孝顺,龚定庵送了她二十两银子,也作了一首诗:
温良阿者泪涟涟,能说吾家六十年。
见面恍疑悲母在,报恩祝汝后昆贤。
“阿者”一词出《礼记》,即是妈妈,似乎元朝还有这样的称呼,《拜月亭》中便有这样的道白:“阿者,你这般慌张没乱,到的哪里?”不过龚定庵自注,只引《礼记·内则》;又注:“悲母,出《本生心地观经》。”不称慈母,称悲母,表示母已亡故。
七十三岁的龚闇斋,终于在七月初九这一天,盼到了爱子。至亲闻讯,纷纷探望,都说“诗先人到”。原来龚定庵出都留别诗二十首,早在一个多月前,便已传抄到杭州了。
入夜客散,父子二人,方得细谈家常。龚闇斋最关心的是孙儿孙女——龚定庵有两子一女,都是吉云所出。长子单名橙,字昌匏,更名公襄,字孝拱;次子单名陶,更名宝琦,字念匏;一女名辛,小名就叫阿辛,为龚定庵所钟爱。
龚定庵的长子,跟他的性情,一模一样,大言炎炎,目空一切,学问不及,而偏激过之,所以龚闇斋深以为忧,家书中时常谆谆告诫,要龚定庵善教其子,但言教比不得身教,龚定庵自己的榜样摆在那里,那些克己复礼的话,就不容易为老大所接受了。
当然也还要问到龚定庵自己的打算,“现在还无从打算起,”他说,“看看有没有可以替爸爸分劳的地方。”
“我当然希望你也能到紫阳来讲课,不过为你着想,首要之事必在把你的文字整理出来。”
这正是龚定庵心中的想法,他打算将文集整理成一个定本,缮写数十份,分送好友,因为他现在还没有力量印书,但好友之中如果有谁飞黄腾达,他相信一定会出资为他刻版付印。
“你把定本整理出来,我替你仔细看一看。”龚闇斋说,“你有些见解,自信过甚,还欠圆融深刻,不足以传后世。”
接下来,父子商量文字,哪些可存,哪些可删,一直谈到深夜,方始归寝。但回想平生,心事如潮,想到老父以名山事业勖勉,感激之心,油然而生。披衣起床,挑灯写了一首诗:
只将愧汗湿莱衣,悔极堂堂岁月违。
世事沧桑心事定,此生一跌莫全非。
这以后,便是亲朋邀宴,几乎日日有湖上之约。直到半个月以后,应酬渐了,有感于家园温馨,他写了两首诗:
浙东虽秀太清孱,北地雄奇或犷顽。
踏遍中华窥两戒,无双毕竟是家山。
亲朋岁月各萧闲,情话缠绵礼数删。
洗尽东华尘土否?一秋十日九湖山。
“一秋十日九湖山”,有一处要紧的地方却一直没有机会去,那就是西溪的刘氏家庵。路远不是原因,曾有至亲邀游交芦庵,他托词辞谢了;只为的是怕到伤心之地——燕红香消玉殒,就葬在刘氏家庵后面。
但他毕竟还是去了,那是由于宋嫂的一句话,她在得知龚定庵回来以后,特地做了四样菜、两样点心来探望时,提到燕红,表示刘姑太太一直在盼望。她说:“悟师太前年病重的时候,把她心里的话告诉了刘姑太太。当时刘姑太太同我商量,想写信告诉你——”
“噢,”龚定庵迫不及待地问,“是什么话?”
“等刘姑太太自己告诉你好了。”宋嫂说道,“龚大少爷,你再不去,人家要批评你了,说你没有良心。”
一听这话,龚定庵顿如芒刺在背,不过有句话还是得先问清楚:“你们当时为啥不写信给我?”
“无非怕你伤心。”
于是第二天在宋嫂母子陪同之下,船行到了刘氏家庵,八年未见的刘姑太太,满头如雪,但精神却很健旺。“龚大少爷,你到底来了!”她说,“可怜,前年秋天,燕红朝朝盼,夜夜盼,盼你不到。”
就这一句话,龚定庵便忍不住双泪交流,“干娘。”由于燕红在庵不久,便认了刘姑太太为义母,所以龚定庵也称之为干娘。他说:“前年夏天我本说要回来的,后来是我家老太爷体恤我,说天气太热,到秋凉再看,就此耽误了下来,早知如此,我无论如何也要回来一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