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16 / 28)
饭罢炎威犹烈,在楼下东廊荫深之处,茗话纳凉。到日色偏西,方始兴辞,小云在侍候龚定庵着长衫时,才轻轻问了句:“哪天回扬州?”
“现在还不知道。”龚定庵说,“你问魏二少好了。”
六月十八,魏仲英接到龚定庵发自镇江的信,信上说,本想一游江宁,但沿江西行,复又东返,迂道太远,稽迟时日,怕老父倚闾望久,所以决定先至江阴访友,然后到苏州,循运河回杭。信中附了三首诗,第一首下注:“重见予告大学士阮公于扬州。”这是追述那天别了小云以后,谒见“太老师”阮元之作:
四海流传百轴刊,皤皤国老尚神完。
谈经忘却三公贵,只作先秦伏胜看。
诗用伏胜传经的典故,无形中显出阮元对他的看重,不自负而自占身份,很容易明白。但第二首却费解了:
荷衣说艺斗心兵,前辈须眉照座清。
收拾遗闻归一派,百年终恃小门生。
诗下自注:“少时所交多老苍,于乾隆庚戌榜,过从最亲厚;次则嘉庆己未,多谈艺之士。两科皆大兴朱文正为总裁官。”
乾隆庚戌为五十五年,高宗八旬万寿恩科。由于连年正科、恩科,人才入彀甚易,所以进士的名额大减,这一科只得九十七人,为正常中额的三分之一,状元是苏州的石韫玉,字琢堂。此人倒是方正君子,平生最恶淫词艳语,家置一炉,题名“孽海”,专烧淫书,《金瓶梅》固然见之即焚,甚至《红楼梦》亦难逃劫数。据说他之得中状元,便是积了这些阴功之故。
石韫玉虽是状元,却好谈兵,久任外官,亦有循声,但比起榜眼洪亮吉来,却差得太远了。
洪亮吉号稚存,别号北江,江苏常州人,少年工文辞,与薄命诗人黄仲则齐名,时称“洪黄”;中年则与孙星衍齐名,为经学巨擘,合称“孙洪”。两人都是榜眼,孙星衍早两科,但洪亮吉年龄较长,成进士时已四十五岁。
此人生有至性,纯孝、精忠,黄仲则贫病交迫,客死河东解州,洪亮吉千里长行,为之经纪丧事;但亦疾恶如仇,有时公然讥评老辈,不稍假借,而在他自觉是爱人以德。
嘉庆四年正月,太上皇帝龙驭上宾,仁宗亲政,下诏求直言。洪亮吉平时即留意是非,在他私下的记录中,罔上负国的中外官吏,有四十余人之多,如果率直上陈,怕所伤的人太多;隐忍不言,则非人臣事君之义。如此踌躇焦思,食不甘味有一个月之久,终于下了决心,反复陈述时事缺失,达数千言之多,其中当然要批评福康安与和珅,说“故福郡王所过繁费,州县供亿,致虚帑藏”;又说“故相和珅擅权时,达官清选或执贽门下,或屈膝求擢”,还附上一份以谄和珅升官的名单。一共抄成三份,分请仁宗胞兄成亲王永理、大学士朱珪、兵部尚书刘权之代奏。朱珪与刘权之怕惹祸,不敢上闻;成亲王无所顾忌,当时便将原书上达御前。
不道洪亮吉的原件中,有些字样近乎犯颜直谏,如“视朝稍晏”“小人荧惑”之类,以致仁宗震怒,降旨革职,命王大臣审阅,不过诏旨中特别指示:“亮吉读书人体弱,毋许用刑。”王大臣审阅后复奏,拟以“大不敬”的罪名,应“斩立决”。奉旨免死,发往伊犁,交驻防将军严加管束。
嘉庆五年二月,洪亮吉充军到了伊犁。四月间京师大旱,仁宗亲祷求雨,照例要清理庶狱,上邀天和。但照刑部规定,充军伊犁至少要满三年,才有赦归的可能,所以洪亮吉不在名单之内。及至亲祷以后,经过十天,依然不雨,仁宗内心修省,想起洪亮吉的案子,立即下了一道朱谕:“从来听言为政治之本,拒谏乃失德之尤,朕从不敢自作聪明,饰非文过,兼听并观,惟求一是而已。去年编修洪亮吉既有欲言之事,不自陈奏,转向成亲王及朱珪、刘权之私宅呈送,原属违例妄为,经成亲王等先后呈进原书,朕详加披阅,实无违碍之句,仍有爱君之诚,惟‘视朝稍晏’‘小人荧惑’等句,未免过激,令王大臣等讯问,拟以重辟,施恩改发伊犁。然此后言事者日见其少,即有言,亦论官吏之常事,而与君德民隐休戚相关之实,绝无言者,岂非因洪亮吉获咎,缄口不敢言,以致朕不闻过,下情复壅,为害甚巨。洪亮吉所论,实足启沃朕心。故铭诸座右,时常观览。若实悖逆,亦不能坏法沽名,况皆属子虚,何须置辩?而勤政远佞,更足警省朕躬。”
接下来便是将洪亮吉的原书,公开与王大臣,使得内外诸臣知道他不是拒谏饰非之主,实乃可与言之君。大家居然能遇到“可与言之君”而不与言,不但大失致君之道,亦辜负了他的苦心。当然,洪亮吉“释放回籍”是必然之事。
说也奇怪,这道朱谕在中午颁发,午后便是彤云密布,入夜大雨倾盆,黎明方止。
仁宗喜而赋诗,诗下自注:“纳言克己,乃为民请命之大端;本日亲书谕旨,将去年违例上书,发往新疆之编修洪亮吉立予释回,宣谕中外,并将其原书装潢成卷,常置座右,以作良规,正在颁发。是夜子时,甘霖大沛,通宵达旦,据报近郊入土三寸有余;保定一带,亦皆深透;天鉴中诚,捷于呼吸,可感益可畏也!”
“装潢成册”,并非虚语。洪亮吉会试座师朱珪入见时,仁宗特以相示,封面亲题“座右良箴”四字。洪亮吉虽未再做官,但感激,自题书斋名“更生斋”,十年著述,成书百卷。龚定庵没有见过洪亮吉,但他的长子洪饴孙,为龚闇斋延聘,到徽州修府志时,龚定庵跟他朝夕过从,是做学问的益友。
这一榜的探花王宗诚,安徽青阳人,久任兵部尚书,龚定庵跟他很熟,王小姐与吉云更是闺中密友。此外如张船山等人,皆是龚定庵的忘年交。至于嘉庆四年己未一榜,则因探花王引之是龚定庵乡试的座师,以此渊源,这一榜的前辈,与龚定庵的关系,介乎师友之间,即诗注的所谓“谈艺之士”。
何谓“收拾遗闻归一派,百年终恃小门生”?魏仲英觉得费解而不求甚解。他有兴趣的是第三首:
六月十五别甘泉,是夕丹徒风打船。
风定月出半江白,江上女郎眠未眠?
这“江上女郎”,显然是指小云;“眠未眠”三字,固明明道出他的相思,但亦有“我念小云,不知小云可念我”的意味在内。因而裁下那首诗,加个封套,派人送了去;带回来小云的一个口信,问魏仲英下一天是不是要去烧香。如果是,就在观音寺会面,否则请他晚上去吃素斋。
原来下一天就是六月十九,相传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都是观音圣诞。前后数日,便是观音香市。乾隆中叶重建观音寺,香客如云,盛极一时。
观音寺在扬州的观音山,亦名功德山,此山即为蜀冈三峰之一的东峰,蜿蜒数里,入山大路共有三条,还有个水码头,在蜀冈东、中、西三峰所围成的九曲池东首,上岸便是一座牌坊,乾隆御笔题额“鹫岭云深”。魏仲英决定由此上山赴约。
由“鹫岭云深”舍舟登岸,经一座“过街亭”向右一折,头山门赫然在望;门旁是当方土地的塑像,前设大水池,供香客盥手,门内石路蜿蜒,通至南向的大山门;这里的视界极广,《方舆胜览》所谓“江淮南北,一览可尽”,确非虚语。
由大山门到二山门是一条砖路,进门便是韦驮殿,迎门弥勒佛,大度包容,一团喜气;背面韦驮,其实应该是金刚,手中所执,即为“金刚杵”,两旁四尊高大的立像,俗名“四大天王”,手上拿的既非兵器,亦非法物,原来这含有一句成语在内,叫作“风调雨顺”,譬如琵琶是调,伞是雨,等等。
韦驮殿与大殿之间,是一个满铺青石板的广场;中间一座极大的三足铁鼎,每逢圣诞,善男信女焚烧香帛,烈焰腾空,直冲霄汉,据说三十里外都能望得到。 ↑返回顶部↑
“现在还不知道。”龚定庵说,“你问魏二少好了。”
六月十八,魏仲英接到龚定庵发自镇江的信,信上说,本想一游江宁,但沿江西行,复又东返,迂道太远,稽迟时日,怕老父倚闾望久,所以决定先至江阴访友,然后到苏州,循运河回杭。信中附了三首诗,第一首下注:“重见予告大学士阮公于扬州。”这是追述那天别了小云以后,谒见“太老师”阮元之作:
四海流传百轴刊,皤皤国老尚神完。
谈经忘却三公贵,只作先秦伏胜看。
诗用伏胜传经的典故,无形中显出阮元对他的看重,不自负而自占身份,很容易明白。但第二首却费解了:
荷衣说艺斗心兵,前辈须眉照座清。
收拾遗闻归一派,百年终恃小门生。
诗下自注:“少时所交多老苍,于乾隆庚戌榜,过从最亲厚;次则嘉庆己未,多谈艺之士。两科皆大兴朱文正为总裁官。”
乾隆庚戌为五十五年,高宗八旬万寿恩科。由于连年正科、恩科,人才入彀甚易,所以进士的名额大减,这一科只得九十七人,为正常中额的三分之一,状元是苏州的石韫玉,字琢堂。此人倒是方正君子,平生最恶淫词艳语,家置一炉,题名“孽海”,专烧淫书,《金瓶梅》固然见之即焚,甚至《红楼梦》亦难逃劫数。据说他之得中状元,便是积了这些阴功之故。
石韫玉虽是状元,却好谈兵,久任外官,亦有循声,但比起榜眼洪亮吉来,却差得太远了。
洪亮吉号稚存,别号北江,江苏常州人,少年工文辞,与薄命诗人黄仲则齐名,时称“洪黄”;中年则与孙星衍齐名,为经学巨擘,合称“孙洪”。两人都是榜眼,孙星衍早两科,但洪亮吉年龄较长,成进士时已四十五岁。
此人生有至性,纯孝、精忠,黄仲则贫病交迫,客死河东解州,洪亮吉千里长行,为之经纪丧事;但亦疾恶如仇,有时公然讥评老辈,不稍假借,而在他自觉是爱人以德。
嘉庆四年正月,太上皇帝龙驭上宾,仁宗亲政,下诏求直言。洪亮吉平时即留意是非,在他私下的记录中,罔上负国的中外官吏,有四十余人之多,如果率直上陈,怕所伤的人太多;隐忍不言,则非人臣事君之义。如此踌躇焦思,食不甘味有一个月之久,终于下了决心,反复陈述时事缺失,达数千言之多,其中当然要批评福康安与和珅,说“故福郡王所过繁费,州县供亿,致虚帑藏”;又说“故相和珅擅权时,达官清选或执贽门下,或屈膝求擢”,还附上一份以谄和珅升官的名单。一共抄成三份,分请仁宗胞兄成亲王永理、大学士朱珪、兵部尚书刘权之代奏。朱珪与刘权之怕惹祸,不敢上闻;成亲王无所顾忌,当时便将原书上达御前。
不道洪亮吉的原件中,有些字样近乎犯颜直谏,如“视朝稍晏”“小人荧惑”之类,以致仁宗震怒,降旨革职,命王大臣审阅,不过诏旨中特别指示:“亮吉读书人体弱,毋许用刑。”王大臣审阅后复奏,拟以“大不敬”的罪名,应“斩立决”。奉旨免死,发往伊犁,交驻防将军严加管束。
嘉庆五年二月,洪亮吉充军到了伊犁。四月间京师大旱,仁宗亲祷求雨,照例要清理庶狱,上邀天和。但照刑部规定,充军伊犁至少要满三年,才有赦归的可能,所以洪亮吉不在名单之内。及至亲祷以后,经过十天,依然不雨,仁宗内心修省,想起洪亮吉的案子,立即下了一道朱谕:“从来听言为政治之本,拒谏乃失德之尤,朕从不敢自作聪明,饰非文过,兼听并观,惟求一是而已。去年编修洪亮吉既有欲言之事,不自陈奏,转向成亲王及朱珪、刘权之私宅呈送,原属违例妄为,经成亲王等先后呈进原书,朕详加披阅,实无违碍之句,仍有爱君之诚,惟‘视朝稍晏’‘小人荧惑’等句,未免过激,令王大臣等讯问,拟以重辟,施恩改发伊犁。然此后言事者日见其少,即有言,亦论官吏之常事,而与君德民隐休戚相关之实,绝无言者,岂非因洪亮吉获咎,缄口不敢言,以致朕不闻过,下情复壅,为害甚巨。洪亮吉所论,实足启沃朕心。故铭诸座右,时常观览。若实悖逆,亦不能坏法沽名,况皆属子虚,何须置辩?而勤政远佞,更足警省朕躬。”
接下来便是将洪亮吉的原书,公开与王大臣,使得内外诸臣知道他不是拒谏饰非之主,实乃可与言之君。大家居然能遇到“可与言之君”而不与言,不但大失致君之道,亦辜负了他的苦心。当然,洪亮吉“释放回籍”是必然之事。
说也奇怪,这道朱谕在中午颁发,午后便是彤云密布,入夜大雨倾盆,黎明方止。
仁宗喜而赋诗,诗下自注:“纳言克己,乃为民请命之大端;本日亲书谕旨,将去年违例上书,发往新疆之编修洪亮吉立予释回,宣谕中外,并将其原书装潢成卷,常置座右,以作良规,正在颁发。是夜子时,甘霖大沛,通宵达旦,据报近郊入土三寸有余;保定一带,亦皆深透;天鉴中诚,捷于呼吸,可感益可畏也!”
“装潢成册”,并非虚语。洪亮吉会试座师朱珪入见时,仁宗特以相示,封面亲题“座右良箴”四字。洪亮吉虽未再做官,但感激,自题书斋名“更生斋”,十年著述,成书百卷。龚定庵没有见过洪亮吉,但他的长子洪饴孙,为龚闇斋延聘,到徽州修府志时,龚定庵跟他朝夕过从,是做学问的益友。
这一榜的探花王宗诚,安徽青阳人,久任兵部尚书,龚定庵跟他很熟,王小姐与吉云更是闺中密友。此外如张船山等人,皆是龚定庵的忘年交。至于嘉庆四年己未一榜,则因探花王引之是龚定庵乡试的座师,以此渊源,这一榜的前辈,与龚定庵的关系,介乎师友之间,即诗注的所谓“谈艺之士”。
何谓“收拾遗闻归一派,百年终恃小门生”?魏仲英觉得费解而不求甚解。他有兴趣的是第三首:
六月十五别甘泉,是夕丹徒风打船。
风定月出半江白,江上女郎眠未眠?
这“江上女郎”,显然是指小云;“眠未眠”三字,固明明道出他的相思,但亦有“我念小云,不知小云可念我”的意味在内。因而裁下那首诗,加个封套,派人送了去;带回来小云的一个口信,问魏仲英下一天是不是要去烧香。如果是,就在观音寺会面,否则请他晚上去吃素斋。
原来下一天就是六月十九,相传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都是观音圣诞。前后数日,便是观音香市。乾隆中叶重建观音寺,香客如云,盛极一时。
观音寺在扬州的观音山,亦名功德山,此山即为蜀冈三峰之一的东峰,蜿蜒数里,入山大路共有三条,还有个水码头,在蜀冈东、中、西三峰所围成的九曲池东首,上岸便是一座牌坊,乾隆御笔题额“鹫岭云深”。魏仲英决定由此上山赴约。
由“鹫岭云深”舍舟登岸,经一座“过街亭”向右一折,头山门赫然在望;门旁是当方土地的塑像,前设大水池,供香客盥手,门内石路蜿蜒,通至南向的大山门;这里的视界极广,《方舆胜览》所谓“江淮南北,一览可尽”,确非虚语。
由大山门到二山门是一条砖路,进门便是韦驮殿,迎门弥勒佛,大度包容,一团喜气;背面韦驮,其实应该是金刚,手中所执,即为“金刚杵”,两旁四尊高大的立像,俗名“四大天王”,手上拿的既非兵器,亦非法物,原来这含有一句成语在内,叫作“风调雨顺”,譬如琵琶是调,伞是雨,等等。
韦驮殿与大殿之间,是一个满铺青石板的广场;中间一座极大的三足铁鼎,每逢圣诞,善男信女焚烧香帛,烈焰腾空,直冲霄汉,据说三十里外都能望得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