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节(1 / 4)
“我突然不想带你去了。”栾云阳面无表情,“这是真心话。”
而后,他深呼吸口气,小声叹了句“端着真的是太难受了”便直言了:“正好,国际物理学家大会就在‘芦花物理杯’总决赛结束后的第二天。我记得你是队长也是答辩人吧?只要拿到金奖,我就带你去。”
“no problem!”白芍芍立马比了个“ok”的手势。
1月,华国还处于寒冷的冬天,c国却是温暖的春季。比起地博物广人口也密集的华国,c国土地面积不大,人口也不多,便绿植情况做得不错。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所有参赛选手都沿着主干道朝物理协会总部会议厅走去。白芍芍边走,边用手机拍了好几张照片,这可是几个舍友千叮咛万嘱咐的“头等大事”,为此还让她清理了一波手机内存给照片腾足够多的空间。
和第三轮评审一样,总决赛依旧以英文答辩的形式举行,但不再只是三个评委老师,而是由国际评审委员会主持。国际评审委员会的成员来自世界各国,皆是在学术界极具权威的当代科研领头人,有权对参赛的所有论文进行审阅。
进去后,每个参赛选手都可以稍作参观再落座。
绕到另一条走廊时,白芍芍遇到了个棕色卷发的胖肚子老师拍了拍肩。看到她,他面上便露出一个和蔼的笑,待走近了,便轻声夸她:“你们团队的论文题非常棒,是全场最新颖的题目,没有之一。”
“谢谢。”白芍芍礼貌笑了下,而后试探地问他,“请问您是?”
对方眨了眨因为脸上肉太多而显得有些小的眼:“不急,等会儿你就认识我了。”
回去之后,白芍芍在评委席看到了这个老师,大致猜到了对方的身份,便小声问站在自己身后的葛丘平。
葛丘平倒是认出了这个老师:“他叫ethic,普林大学物理系教授,也是国际评审委员会成员,负责今天总决赛的评审工作。之前我们被孟云义他们质疑时,他就帮忙发声过,肯定对我们有印象,盲猜到时候你答辩他打分不会低。”
白芍芍心说不只是有印象,刚刚路上遇到,他还特意夸了我们的论文呢。
第80章 三合一国际物理学家大会。
答辩正式开始。
来自世界各国的团队答辩代表走上台, 用稍稍夹杂了几分方言感的英语,镇定地将论文中心思想和新颖点陈述出来。他们皮肤有黑、有白也有黄,面容和发色各不相依, 但眼中对于科研的光和对目标执着的亮,都在熠熠生辉着。
第一排一众也不愧是能担当“芦花物理杯”评委的物理学家, 皆根据他们的论文提出了非常犀利甚至可以称得上刁钻的问题,让几个答辩代表不得不紧绷着神经去应付, 生怕答错了一句就被猛扣分。
而评委犀利的问题和答辩人略显紧张的神情落在台下人的眼中,便也使得他们忍不住也提起了心,开始担心自己等会儿会被提问什么, 和队友反复确定还有没有落下没有考虑和准备的点。
等着前面几个团队结束答辩后,便是白芍芍上台代表本团队开始“芦花物理杯”总决赛的答辩。
能拿“希望之光”英语风采大赛的全国总冠军, 白芍芍的英语水平自然不错。二十分钟的答辩, 前十分钟,她根据第三轮评审时听其他团队答辩演讲稿时吸取的经验,忽略所有基础知识的提及, 上来就直接切入深入的bec与s原子在实验中一些现象。
在场的人,除了工作人员, 所有参赛选手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亦是物理学术界的冉冉新星, 更别提前排认真听着他们答辩演讲的几个国际着名物理学家评委,自然不需要那无味的科普,只有他们知识盲区或没接触过的实验内容才更吸睛。
这一点对其他参赛选手来说,可能相对有些困难,毕竟正如写小说的人不敢说自己写的梗是世界上任何人都想不到的,只是具体逻辑链不可能相似,这种竞赛论文也不可能像爱因斯坦等学术巨鳄那般预言出尚未被发现的存在, 只能在前辈的基础上进行部分创新。
白芍芍他们团队的不是部分创新,而是直接在前辈的基础上将之升了个级,这就从起点处有了差异,可以说在场人都默认他们一定会获奖,只是不清楚具体会获什么奖,也不怪先前她在走廊偶遇ethic时会被那般直言地对题目予以了称赞。
有好的开端,绝不能浪费。
这样想着,白芍芍愈发打起精神结合ppt继续自己的答辩演讲。她的英语发音极其标准,运用演讲的技巧,便能让语调听起来更起伏有致且引人入胜,再加上内容新颖、逻辑清晰,没过一会儿便牢牢吸引住了。
bec的相关概念和合成实验他们自然是知道的,但事实上,要不是白芍芍团队投稿了论文,他们至今都不会知道bec可以和s原子融合并已经通过实验证实可行性,还能进行下一步展望。
听着白芍芍的演讲,几个评委刚开始还能拿着笔在纸上写写画画地做点记录,以便稍后打分不至于忘了这些关键点。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白芍芍简单铺垫完前因,开始讲述实验中遇到的难题以及如何解决时,他们便仿佛是追小说到了高潮的读者们,一个个目不关注地看着她,满眼兴奋,听到耳目一新的内容还使劲点头以表示自己的赞同和佩服。
一会儿,他们手握成拳,微微用力地在空气中锤着,对对对,没错,就是这样,他们也想过这样做会不会可行,但没有勇气去花费大量的时间检验,真的是太可惜了。
又一会儿,听闻团队那“毫无进展”的两年多中从失败中汲取的经验,他们又忍不住拧眉微叹,只觉当下学术界也有些浮躁了,都说耐心科研,可真正有耐心并做好了几十年可能都没有科研成果的人已然屈指可数。 ↑返回顶部↑
而后,他深呼吸口气,小声叹了句“端着真的是太难受了”便直言了:“正好,国际物理学家大会就在‘芦花物理杯’总决赛结束后的第二天。我记得你是队长也是答辩人吧?只要拿到金奖,我就带你去。”
“no problem!”白芍芍立马比了个“ok”的手势。
1月,华国还处于寒冷的冬天,c国却是温暖的春季。比起地博物广人口也密集的华国,c国土地面积不大,人口也不多,便绿植情况做得不错。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所有参赛选手都沿着主干道朝物理协会总部会议厅走去。白芍芍边走,边用手机拍了好几张照片,这可是几个舍友千叮咛万嘱咐的“头等大事”,为此还让她清理了一波手机内存给照片腾足够多的空间。
和第三轮评审一样,总决赛依旧以英文答辩的形式举行,但不再只是三个评委老师,而是由国际评审委员会主持。国际评审委员会的成员来自世界各国,皆是在学术界极具权威的当代科研领头人,有权对参赛的所有论文进行审阅。
进去后,每个参赛选手都可以稍作参观再落座。
绕到另一条走廊时,白芍芍遇到了个棕色卷发的胖肚子老师拍了拍肩。看到她,他面上便露出一个和蔼的笑,待走近了,便轻声夸她:“你们团队的论文题非常棒,是全场最新颖的题目,没有之一。”
“谢谢。”白芍芍礼貌笑了下,而后试探地问他,“请问您是?”
对方眨了眨因为脸上肉太多而显得有些小的眼:“不急,等会儿你就认识我了。”
回去之后,白芍芍在评委席看到了这个老师,大致猜到了对方的身份,便小声问站在自己身后的葛丘平。
葛丘平倒是认出了这个老师:“他叫ethic,普林大学物理系教授,也是国际评审委员会成员,负责今天总决赛的评审工作。之前我们被孟云义他们质疑时,他就帮忙发声过,肯定对我们有印象,盲猜到时候你答辩他打分不会低。”
白芍芍心说不只是有印象,刚刚路上遇到,他还特意夸了我们的论文呢。
第80章 三合一国际物理学家大会。
答辩正式开始。
来自世界各国的团队答辩代表走上台, 用稍稍夹杂了几分方言感的英语,镇定地将论文中心思想和新颖点陈述出来。他们皮肤有黑、有白也有黄,面容和发色各不相依, 但眼中对于科研的光和对目标执着的亮,都在熠熠生辉着。
第一排一众也不愧是能担当“芦花物理杯”评委的物理学家, 皆根据他们的论文提出了非常犀利甚至可以称得上刁钻的问题,让几个答辩代表不得不紧绷着神经去应付, 生怕答错了一句就被猛扣分。
而评委犀利的问题和答辩人略显紧张的神情落在台下人的眼中,便也使得他们忍不住也提起了心,开始担心自己等会儿会被提问什么, 和队友反复确定还有没有落下没有考虑和准备的点。
等着前面几个团队结束答辩后,便是白芍芍上台代表本团队开始“芦花物理杯”总决赛的答辩。
能拿“希望之光”英语风采大赛的全国总冠军, 白芍芍的英语水平自然不错。二十分钟的答辩, 前十分钟,她根据第三轮评审时听其他团队答辩演讲稿时吸取的经验,忽略所有基础知识的提及, 上来就直接切入深入的bec与s原子在实验中一些现象。
在场的人,除了工作人员, 所有参赛选手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亦是物理学术界的冉冉新星, 更别提前排认真听着他们答辩演讲的几个国际着名物理学家评委,自然不需要那无味的科普,只有他们知识盲区或没接触过的实验内容才更吸睛。
这一点对其他参赛选手来说,可能相对有些困难,毕竟正如写小说的人不敢说自己写的梗是世界上任何人都想不到的,只是具体逻辑链不可能相似,这种竞赛论文也不可能像爱因斯坦等学术巨鳄那般预言出尚未被发现的存在, 只能在前辈的基础上进行部分创新。
白芍芍他们团队的不是部分创新,而是直接在前辈的基础上将之升了个级,这就从起点处有了差异,可以说在场人都默认他们一定会获奖,只是不清楚具体会获什么奖,也不怪先前她在走廊偶遇ethic时会被那般直言地对题目予以了称赞。
有好的开端,绝不能浪费。
这样想着,白芍芍愈发打起精神结合ppt继续自己的答辩演讲。她的英语发音极其标准,运用演讲的技巧,便能让语调听起来更起伏有致且引人入胜,再加上内容新颖、逻辑清晰,没过一会儿便牢牢吸引住了。
bec的相关概念和合成实验他们自然是知道的,但事实上,要不是白芍芍团队投稿了论文,他们至今都不会知道bec可以和s原子融合并已经通过实验证实可行性,还能进行下一步展望。
听着白芍芍的演讲,几个评委刚开始还能拿着笔在纸上写写画画地做点记录,以便稍后打分不至于忘了这些关键点。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白芍芍简单铺垫完前因,开始讲述实验中遇到的难题以及如何解决时,他们便仿佛是追小说到了高潮的读者们,一个个目不关注地看着她,满眼兴奋,听到耳目一新的内容还使劲点头以表示自己的赞同和佩服。
一会儿,他们手握成拳,微微用力地在空气中锤着,对对对,没错,就是这样,他们也想过这样做会不会可行,但没有勇气去花费大量的时间检验,真的是太可惜了。
又一会儿,听闻团队那“毫无进展”的两年多中从失败中汲取的经验,他们又忍不住拧眉微叹,只觉当下学术界也有些浮躁了,都说耐心科研,可真正有耐心并做好了几十年可能都没有科研成果的人已然屈指可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