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节(1 / 4)
孙康显然很满意沐彦卿的态度,他拍了拍手,随即就看到几个腰间还系着红绸的侍从抬着几张桌子,走出来后面还跟着几个黑檀木盒。
“此乃前朝旧画,看似简单,却难模其精髓,我找了几个名画师皆是如此,今日就让我们看看沐大人的手笔,”孙康笑着说道。
孙康这话一说,引发了外围人群激烈的讨论,显然都知道这幅画作的真面目。
沐彦卿有些好奇,他久不在京城,虽然京城发生的诸多大事迹他都没有错过,但像这种谁手上多一幅画的事儿他确实不了解,如果他真的连这些细枝末节都能知道,那就真的令人忌惮了。
等侍从把桌案摆正,把香盒内的画一幅幅的展示出来,沐彦卿终于知道为何孙康会说名画师都难以模其精髓了。
第232章 迎亲(二)
“这次你可是小人之心了,”席瑜低声感叹, 看到眼前这种情况, 如果他还看不出陈家或者说陈宇柒的目的何在, 那他真是枉生这些年了。
沐彦卿眼神深沉, 听到席瑜这样说同意的点点头,“大概是的。”
从他到陈府门口之时就注意到了, 如果仅仅是热闹热闹,这里不会聚集这么多读书人。民本思想传承千年还会继续传下去,那是一个朝代赖以生存的根本, 但要说一个朝代的话语权更多的掌握在谁手里,那无疑就是读书人。
读书人涵盖的面很广, 大到能在朝堂上呼风唤雨小到只是一个教书匠, 眼前这些年轻人,谁又能知道五年后十年后他们不是呼风唤雨的那个,所以莫欺少年穷这五个字用在读书人身上最适合。
读书人质量也最能代表一个朝代的水平,读书人兴则家国兴盛,如果一个朝代最大限度的驳斥教育, 那这个朝代只会走向灭亡。总而言之,不论在哪一个的朝代,读书人的地位总是毋庸置疑的。
沐陈两府联姻请来读书人本属于正常,不说沐府,陈府是这些人在成名成才之前很 好的去处,能成为陈府的拥客,能败在陈宇柒的门下受其庇护, 对大部分读书人来说已经是一个好的归宿。不过今日这些人却没有以宾客的身份出现,而是以围观者的姿态。
“我们师兄弟多年不聚一次,看来这次为了小师弟不得不费些心思了,”席瑜笑着说道,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显然就是冲着他们师兄弟来的,他们师兄弟承继了先生的性格,寻常不显山不露水,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怕事,尤其现在可是小师弟逢坎,他们做师兄的是义不容辞。
显然,席瑜的想法正合其他几位兄长心意,“听闻孙家大公子是沈先生的学生,又得孙阁老手把手教导,以他的水平尚且不能复原,由此可见这确实是个棘手的问题。今日四师弟没过来倒是遗憾,要是他在怎么说都得比寻常名师更应手些。”说话的是徐不秙,他今日是作为沐彦卿的礼相。
这话一出,其他几人都点头,孟先生的四弟子擅长作画世人罕知,他们师兄弟倒是清楚的,沐彦卿和席瑜年少随先生去保定,还曾见过这位师兄作画,可以说画技包括想法都很成熟。近几年颇受尊崇的画师‘竹青先生’就是他作画时候的别称,熟知内情之人了无,可以说有他在这事已经成功了一半,不过很遗憾他如今还在孟府。
“师兄莫要长他人志气,您还是想想要是我们几个对上沈菁的学生都没有赢,回去您该怎么跟先生交代吧,先生可不管比的是什么,他老人家向来只看重结果。”方进插嘴。
“……”师兄弟几个一阵静默。
今日的新郎官沐彦卿脸上也有一瞬间的木然,呃……这是一个很好的提醒。
“咦——”人群中发出一声疑惑,声音中是掩饰不住的惊讶。
师兄弟几人这才回神抬头看去——
陈府的仆人小心翼翼端来几幅画轴,摆在了香案上。这几幅画应该是一个系列,色系和笔触上有些类似之处,这是沐彦卿一眼扫去得出的结论,不过也仅仅是猜测,毕竟已知条件实在有限。只因孙康让人拿出来的这几幅画,或多或少都有损坏,应该是保存不当年久未维护的缘故。
只看一眼,沐彦卿就理解了孙康为何说无人能描其神韵,对于画师而言,照着原画补足空缺部分需要一定的功力,甚至比自己新做一幅画要来的困难。
只是现在让沐彦卿为难的是他们当如何?这补足画作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须得细细琢磨,关于做这幅画的作者关于这幅画要表达出来的思想,这些都需得提前了解。而且根据每个人的鉴赏水平不同,对一幅画的理解也多有不同,这个评判标准也不一而足。就是现在,此时此刻,沐彦卿相信自己和几位师兄看到这幅画的第一时间,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和功能性方法就不一样,虽然他们师承一处。
沐彦卿刚刚已经猜到了陈宇柒此举的目的,现在更加巩固了自己想法,只是这样真的不会耽误他的吉时?沐彦卿有些无奈,他原想着就算在陈府的大门口被为难也没什么,娶妻娶妻,把别家姑娘抬到自己家,对于男方来说怎么都是稳赚不赔的买卖,只是没想到这为难还真是为难。
有个妹控的大舅哥还真是受罪,不过还是得上,谁让自己要抢人家妹子,沐彦卿认命。
自从这几幅画抬出来,周围人情绪高涨,并且引起了激烈的讨论。沐彦卿环顾周围,冲孙康拱了拱手,“孙兄请赐教,是要我们如何?”
周围逐渐安静下来。
“当众补足这幅画确实有些强人所难,”孙康笑眯眯的说道。
听到孙康这样说,沐彦卿就知道后面肯定有反转,果然他这想法刚落就听到,“我好说话的很,就请沐大人为这幅画题诗一首,如何?”
未知全貌,就要题诗,明显难度更上一层楼,不过除了面面相觑的迎亲一方,其他围观者都是连连叫好,典型的看热闹不嫌事儿大。 ↑返回顶部↑
“此乃前朝旧画,看似简单,却难模其精髓,我找了几个名画师皆是如此,今日就让我们看看沐大人的手笔,”孙康笑着说道。
孙康这话一说,引发了外围人群激烈的讨论,显然都知道这幅画作的真面目。
沐彦卿有些好奇,他久不在京城,虽然京城发生的诸多大事迹他都没有错过,但像这种谁手上多一幅画的事儿他确实不了解,如果他真的连这些细枝末节都能知道,那就真的令人忌惮了。
等侍从把桌案摆正,把香盒内的画一幅幅的展示出来,沐彦卿终于知道为何孙康会说名画师都难以模其精髓了。
第232章 迎亲(二)
“这次你可是小人之心了,”席瑜低声感叹, 看到眼前这种情况, 如果他还看不出陈家或者说陈宇柒的目的何在, 那他真是枉生这些年了。
沐彦卿眼神深沉, 听到席瑜这样说同意的点点头,“大概是的。”
从他到陈府门口之时就注意到了, 如果仅仅是热闹热闹,这里不会聚集这么多读书人。民本思想传承千年还会继续传下去,那是一个朝代赖以生存的根本, 但要说一个朝代的话语权更多的掌握在谁手里,那无疑就是读书人。
读书人涵盖的面很广, 大到能在朝堂上呼风唤雨小到只是一个教书匠, 眼前这些年轻人,谁又能知道五年后十年后他们不是呼风唤雨的那个,所以莫欺少年穷这五个字用在读书人身上最适合。
读书人质量也最能代表一个朝代的水平,读书人兴则家国兴盛,如果一个朝代最大限度的驳斥教育, 那这个朝代只会走向灭亡。总而言之,不论在哪一个的朝代,读书人的地位总是毋庸置疑的。
沐陈两府联姻请来读书人本属于正常,不说沐府,陈府是这些人在成名成才之前很 好的去处,能成为陈府的拥客,能败在陈宇柒的门下受其庇护, 对大部分读书人来说已经是一个好的归宿。不过今日这些人却没有以宾客的身份出现,而是以围观者的姿态。
“我们师兄弟多年不聚一次,看来这次为了小师弟不得不费些心思了,”席瑜笑着说道,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显然就是冲着他们师兄弟来的,他们师兄弟承继了先生的性格,寻常不显山不露水,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怕事,尤其现在可是小师弟逢坎,他们做师兄的是义不容辞。
显然,席瑜的想法正合其他几位兄长心意,“听闻孙家大公子是沈先生的学生,又得孙阁老手把手教导,以他的水平尚且不能复原,由此可见这确实是个棘手的问题。今日四师弟没过来倒是遗憾,要是他在怎么说都得比寻常名师更应手些。”说话的是徐不秙,他今日是作为沐彦卿的礼相。
这话一出,其他几人都点头,孟先生的四弟子擅长作画世人罕知,他们师兄弟倒是清楚的,沐彦卿和席瑜年少随先生去保定,还曾见过这位师兄作画,可以说画技包括想法都很成熟。近几年颇受尊崇的画师‘竹青先生’就是他作画时候的别称,熟知内情之人了无,可以说有他在这事已经成功了一半,不过很遗憾他如今还在孟府。
“师兄莫要长他人志气,您还是想想要是我们几个对上沈菁的学生都没有赢,回去您该怎么跟先生交代吧,先生可不管比的是什么,他老人家向来只看重结果。”方进插嘴。
“……”师兄弟几个一阵静默。
今日的新郎官沐彦卿脸上也有一瞬间的木然,呃……这是一个很好的提醒。
“咦——”人群中发出一声疑惑,声音中是掩饰不住的惊讶。
师兄弟几人这才回神抬头看去——
陈府的仆人小心翼翼端来几幅画轴,摆在了香案上。这几幅画应该是一个系列,色系和笔触上有些类似之处,这是沐彦卿一眼扫去得出的结论,不过也仅仅是猜测,毕竟已知条件实在有限。只因孙康让人拿出来的这几幅画,或多或少都有损坏,应该是保存不当年久未维护的缘故。
只看一眼,沐彦卿就理解了孙康为何说无人能描其神韵,对于画师而言,照着原画补足空缺部分需要一定的功力,甚至比自己新做一幅画要来的困难。
只是现在让沐彦卿为难的是他们当如何?这补足画作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须得细细琢磨,关于做这幅画的作者关于这幅画要表达出来的思想,这些都需得提前了解。而且根据每个人的鉴赏水平不同,对一幅画的理解也多有不同,这个评判标准也不一而足。就是现在,此时此刻,沐彦卿相信自己和几位师兄看到这幅画的第一时间,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和功能性方法就不一样,虽然他们师承一处。
沐彦卿刚刚已经猜到了陈宇柒此举的目的,现在更加巩固了自己想法,只是这样真的不会耽误他的吉时?沐彦卿有些无奈,他原想着就算在陈府的大门口被为难也没什么,娶妻娶妻,把别家姑娘抬到自己家,对于男方来说怎么都是稳赚不赔的买卖,只是没想到这为难还真是为难。
有个妹控的大舅哥还真是受罪,不过还是得上,谁让自己要抢人家妹子,沐彦卿认命。
自从这几幅画抬出来,周围人情绪高涨,并且引起了激烈的讨论。沐彦卿环顾周围,冲孙康拱了拱手,“孙兄请赐教,是要我们如何?”
周围逐渐安静下来。
“当众补足这幅画确实有些强人所难,”孙康笑眯眯的说道。
听到孙康这样说,沐彦卿就知道后面肯定有反转,果然他这想法刚落就听到,“我好说话的很,就请沐大人为这幅画题诗一首,如何?”
未知全貌,就要题诗,明显难度更上一层楼,不过除了面面相觑的迎亲一方,其他围观者都是连连叫好,典型的看热闹不嫌事儿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