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结篇②(2 / 4)
谢行俭嘴角抽了抽,“我要是没记错,怀知傍晚还送了个她亲手编的花环给你,至于遇年,他从小到大不都这样吗?你伸手抱他,他开开心心的让你抱还献上香吻,你不抱他,他也不缠人,你当初还说遇年比旁人家小孩懂事……”
罗棠笙一噎,抿抿唇不说话了。
即便罗棠笙再怎么舍不得谢怀知去北疆,元福二年春,谢怀知还是挥手告别爹娘,依依不舍的去了北疆,过了两个月,谢怀知寄回一封信,信上说谢怀知亲自给那块巴掌大的地命了名字,叫做北袭城。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北袭城在谢怀知的打理下,百姓的生活水平渐渐远超周围的城池,谢行俭带着操心命的罗棠笙去北袭城住过小段日子,望着倜傥不羁神采熠熠的女儿,再看看女儿在北袭城老百姓心目中的崇高地位,罗棠笙心中油生一股自豪和骄傲。
……
从北袭城游玩回来后,谢行俭一头扎进官场,新帝登基后将翰林院的地位一再往上提,谢行俭作为掌院,自然要上进些,断不能辜负了新帝的栽培之心。
近两年,边境蛮人时而乱起,军事频繁,新帝为了震慑四方,起草号令征伐,在此期间,起草诏制的翰林学士愈来愈重要,越到后来,翰林学士不仅仅参与草拟诏书,还参谋任免将相大臣的诏制,一时间,谢行俭逐渐被朝中人称为辅臣宰相。
之所以称为辅臣丞相,主要是因为早在开国皇帝从越皇帝手上夺走江山后就下令废除了宰相制,兜兜转转几十年后,宰相制度渐渐又被世人提了出来。
元福十年,四十一岁的谢行俭深得帝心,在历经吏部侍郎、江南巡抚等职后,擢升宝文阁大学士,入午门参预机务,此外,谢行俭似乎成了皇家附属的先生,教授完熙宁帝后,又开始教导熙宁帝的皇子们。
作为两朝皇子的先生,谢行俭在文人圈里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另外谢行俭掌管翰林院多年,座下优质举子学生更是数不胜数。
元福十二年,谢行俭举荐多名进士进宝文阁共议国事,阁臣们因在皇宫办公,对皇上决策的影响越来越大,朝中渐有‘内阁’之称。
后经礼部奏请,御前议事的谢行俭被尊称为‘内相之首’,元福十五年,熙宁帝亲自颁下圣旨,“朕任先生枢要之职,首秉国钧。”
皇帝的旨意下发后,庙堂之上的同僚们自发的称呼谢行俭为内阁首辅。
为了不让朝中人以为自己趁皇帝宠信而摄而代行皇权,身为首辅的谢行俭并不打压六部亦或是插手六部事宜,而是命各司各尽其职,天福王朝在谢首辅励精图治的带领下,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
……
又是一年杏花佛扫京城大地,四十八岁的谢行俭依次送走了高寿无疾而终的谢长义和王氏,老丈人嘉勇公年轻时身上受了很多伤,早在十二年前在定州睡梦中悄然离世。
谢行俭陪着罗棠笙远赴定州送嘉勇公回雁平下葬,罗棠笙几欲哭的肝肠寸断,谢行俭也哭的泪水涟涟。
这回谢长义和王氏接连走后,换罗棠笙安慰谢行俭宽心别难受,谢行俭伏在灵堂前泣不成声,当夜,悬挂在谢行俭脖子上三十多年的佛珠现出了两道裂痕。
谢行俭似乎明白了什么,他上辈子父母缘分浅,莫名来到这个朝代,老天赏了两个疼他爱他的爹娘,如今爹娘入土为安,谨以两道裂痕告诉他曾经拥有过的父母情缘。
下葬好爹娘后,谢行俭回京城上奏在家守孝,儿子谢遇年以及弟弟团宝还有几位侄子均向皇上递了丁忧折子。
皇上满口应允,还亲自上谢府探望了一眼孝中生了场大病的谢行俭,本朝除了长子嫡孙,剩下的人其实都不用尽孝三年,顶多一年足以,然而谢行俭足足丁忧了三年。
这些年雁平谢氏崛起,朝中不少位子都由谢氏族人担任,其中以内阁首辅谢行俭最为尊贵,谢行俭丁忧的这三年,朝中不少人将眼睛刻在首辅位子上,然而熙宁帝却迟迟不下旨补位首辅,坚持要等谢行俭回来。
三年过去,熙宁帝高高兴兴的在金銮殿翘首以待谢行俭的到来,然而却等来了一封辞官折子。
并一封举荐信,信上有不少末流小官的名字,这些人不是谢氏族人也不是罗家亲人,这些人平日均和谢行俭没什么瓜葛,全是谢行俭在朝期间偷偷关注的一些后起之秀。
那些妄言谢行俭将会把谢氏推上权利顶峰的大臣们看到这封信后,一个个羞愧的不敢抬头。
熙宁帝收了名单后,命吏部的人将名单上的青年才俊一一召回京城,半个时辰后,熙宁帝的驾舆停在了谢府门前。
*
圣上亲自登门留谢行俭在朝中任职,谢行俭迫于无奈重新返回内阁继续担任内阁首辅。
元福二十三年,太上皇敬元帝驾崩,举国哀丧,次年二月熙宁帝禅位给太子,并下旨让首辅谢行俭监临帝师从旁辅佐新帝。
谢行俭推辞数次无果只能接下重任,隆庆五年,见一手带大的隆庆帝能够独当一面,年过古稀之龄的谢行俭再一次递交辞官文书。 ↑返回顶部↑
罗棠笙一噎,抿抿唇不说话了。
即便罗棠笙再怎么舍不得谢怀知去北疆,元福二年春,谢怀知还是挥手告别爹娘,依依不舍的去了北疆,过了两个月,谢怀知寄回一封信,信上说谢怀知亲自给那块巴掌大的地命了名字,叫做北袭城。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北袭城在谢怀知的打理下,百姓的生活水平渐渐远超周围的城池,谢行俭带着操心命的罗棠笙去北袭城住过小段日子,望着倜傥不羁神采熠熠的女儿,再看看女儿在北袭城老百姓心目中的崇高地位,罗棠笙心中油生一股自豪和骄傲。
……
从北袭城游玩回来后,谢行俭一头扎进官场,新帝登基后将翰林院的地位一再往上提,谢行俭作为掌院,自然要上进些,断不能辜负了新帝的栽培之心。
近两年,边境蛮人时而乱起,军事频繁,新帝为了震慑四方,起草号令征伐,在此期间,起草诏制的翰林学士愈来愈重要,越到后来,翰林学士不仅仅参与草拟诏书,还参谋任免将相大臣的诏制,一时间,谢行俭逐渐被朝中人称为辅臣宰相。
之所以称为辅臣丞相,主要是因为早在开国皇帝从越皇帝手上夺走江山后就下令废除了宰相制,兜兜转转几十年后,宰相制度渐渐又被世人提了出来。
元福十年,四十一岁的谢行俭深得帝心,在历经吏部侍郎、江南巡抚等职后,擢升宝文阁大学士,入午门参预机务,此外,谢行俭似乎成了皇家附属的先生,教授完熙宁帝后,又开始教导熙宁帝的皇子们。
作为两朝皇子的先生,谢行俭在文人圈里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另外谢行俭掌管翰林院多年,座下优质举子学生更是数不胜数。
元福十二年,谢行俭举荐多名进士进宝文阁共议国事,阁臣们因在皇宫办公,对皇上决策的影响越来越大,朝中渐有‘内阁’之称。
后经礼部奏请,御前议事的谢行俭被尊称为‘内相之首’,元福十五年,熙宁帝亲自颁下圣旨,“朕任先生枢要之职,首秉国钧。”
皇帝的旨意下发后,庙堂之上的同僚们自发的称呼谢行俭为内阁首辅。
为了不让朝中人以为自己趁皇帝宠信而摄而代行皇权,身为首辅的谢行俭并不打压六部亦或是插手六部事宜,而是命各司各尽其职,天福王朝在谢首辅励精图治的带领下,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
……
又是一年杏花佛扫京城大地,四十八岁的谢行俭依次送走了高寿无疾而终的谢长义和王氏,老丈人嘉勇公年轻时身上受了很多伤,早在十二年前在定州睡梦中悄然离世。
谢行俭陪着罗棠笙远赴定州送嘉勇公回雁平下葬,罗棠笙几欲哭的肝肠寸断,谢行俭也哭的泪水涟涟。
这回谢长义和王氏接连走后,换罗棠笙安慰谢行俭宽心别难受,谢行俭伏在灵堂前泣不成声,当夜,悬挂在谢行俭脖子上三十多年的佛珠现出了两道裂痕。
谢行俭似乎明白了什么,他上辈子父母缘分浅,莫名来到这个朝代,老天赏了两个疼他爱他的爹娘,如今爹娘入土为安,谨以两道裂痕告诉他曾经拥有过的父母情缘。
下葬好爹娘后,谢行俭回京城上奏在家守孝,儿子谢遇年以及弟弟团宝还有几位侄子均向皇上递了丁忧折子。
皇上满口应允,还亲自上谢府探望了一眼孝中生了场大病的谢行俭,本朝除了长子嫡孙,剩下的人其实都不用尽孝三年,顶多一年足以,然而谢行俭足足丁忧了三年。
这些年雁平谢氏崛起,朝中不少位子都由谢氏族人担任,其中以内阁首辅谢行俭最为尊贵,谢行俭丁忧的这三年,朝中不少人将眼睛刻在首辅位子上,然而熙宁帝却迟迟不下旨补位首辅,坚持要等谢行俭回来。
三年过去,熙宁帝高高兴兴的在金銮殿翘首以待谢行俭的到来,然而却等来了一封辞官折子。
并一封举荐信,信上有不少末流小官的名字,这些人不是谢氏族人也不是罗家亲人,这些人平日均和谢行俭没什么瓜葛,全是谢行俭在朝期间偷偷关注的一些后起之秀。
那些妄言谢行俭将会把谢氏推上权利顶峰的大臣们看到这封信后,一个个羞愧的不敢抬头。
熙宁帝收了名单后,命吏部的人将名单上的青年才俊一一召回京城,半个时辰后,熙宁帝的驾舆停在了谢府门前。
*
圣上亲自登门留谢行俭在朝中任职,谢行俭迫于无奈重新返回内阁继续担任内阁首辅。
元福二十三年,太上皇敬元帝驾崩,举国哀丧,次年二月熙宁帝禅位给太子,并下旨让首辅谢行俭监临帝师从旁辅佐新帝。
谢行俭推辞数次无果只能接下重任,隆庆五年,见一手带大的隆庆帝能够独当一面,年过古稀之龄的谢行俭再一次递交辞官文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