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1 / 2)
(2)
青衣男子最终仍是坐在了小舟之上,水面依旧波澜,将这小舟缓缓地推向远方。
四周仍是雾气弥漫,甚至看不清舟上的另一个人,只是突然间感受到那人的手抓住了自己。
顷刻间,物换星移。
那是垂杨刚刚抚水的时节,雾霭消散,日光照在身上,平添了几分暖意,青衣男子觉得场景有些熟悉,恍然间见到邻家小女从桥边掠过,仿佛在喊自己的名字。不过,邻家小女如今当已出嫁,怎还会是总角之貌?
青衣男子转头看了看渡人。
渡人沉浸在河水的清澈中,手指不自知间划过水面,引来几尾嬉戏的鱼儿,看样子是经常向游人这般讨食。
青衣男子就那般静静的看着。
记忆中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开始响起,小贩们挑着担子从桥上走过,他闻到街边吴大娘的糕点香气,尤其是他经常贪嘴的红豆云糕。
渡人微微眯了眼,似是恼这春日便有些强烈的日光。青衣男子倒是无奈地笑了笑,用手划至垂柳影下,看着渡人露了笑颜,不知为何心底也跟着笑了一瞬。
“汝可上岸?”渡人慵懒地躺在舟间,脚时不时踢到青衣男子的腿上,似是气恼他占了地方。青衣男子又不着痕迹地向后退了退,更是到了边角,语气中带了一丝无可奈何地问道“吾可上岸?”
“自然。汝所见之景,亦复在舟上乎。”青衣男子倒是有些不信了,然而故乡之景,亦是近十年未见了。他上了岸,便看见渡人更加理所当然地占了整个小舟,随手扯过细长的杨柳条,有一搭没一搭地逗着逐渐围拢过来的鱼群。似是不怕自己跑了一般。不过横舟于波涛之上,恍然间又到水乡之间,着实为仙人。
倒不如借此机会,重游故地,也好得与这怪人消磨时日。
那青衣男子转身便走。
渡人倒是无所谓地转了个身,将杨柳条随意地仍在河面上,留得鱼群自行争抢玩闹。渡人乐得安逸,小舟轻晃,一会儿便是黑甜梦乡。
青衣男子欣喜于数年间不变之景,原上渡口便是为了还家,如今当是遂愿。他的目光又捕捉到邻家小女,总角年岁,发间仍旧喜爱插着一朵春桃,铃铃地笑声还萦绕在脑海深处,她怀里还抱着她刚养的鸡仔,青衣男子知道,便是要拿给自己看的。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不过一为他人妇,一为异乡客。
倒是诗词歌赋,也说不出来其中三分愁绪。
青衣男子倒是释然了,年幼时节大抵记不真切,不知是青睐于邻家小女,还是缅怀于当年岁月,其中真情假意,着实让人难解。
那小女拐进了自家的小巷里,再看不见了踪影。他又是忆及当年小女项上银锁的几个铃铛,每每奔跑起来便欢快地响,给原本寂静的古巷添了几分生气。那约莫是自己在圣贤书外的唯一挂念了。
不,还有红豆云糕。
青衣男子翻找了些许铜板,碎银随包袱留在舟上,离去之时还看见被渡人一把拉去当了枕头。他不禁想那渡人的身世。他看起来与自己年岁相近,可又来自何处,归向何处?可有亲朋好友挂念,可有家中族人在世?诸多疑问,无一能解。他是否愿意在那深海之中飘荡,在那雾霭重重之间不见日月星光?
不知。
思绪间便将铜板递了出去,却被一句话唤回了魂,记忆中的吴大娘还是那么和蔼可亲,孩童们虽跟着长辈们喊着吴大娘,但着实该唤着吴奶奶。她的小孙儿趴在店前的小凳上,手里拿着做糕剩的边角料,细细地啃着。青衣男子不得多想,又被大娘一句唤了回来。“小郎君,钱多给了吧?”
“那便要两个。”青衣男子有一瞬的晃神,乡音大抵还是让人近乡情怯的,然而这只是记忆中的故乡,倘若自己真的上了渡船,真的踏上这青石板,吴大娘是否健在?那糕点是否还是记忆中的味道?
可惜,再无小女过街罢了。
“两个,钱不够啊。”青衣男子不得感伤,又翻找起铜板来,那老妇看出窘迫,打算送他一个便是,未料青衣男子开口“那便切上一半吧,我还有个朋友,很想吃吴大娘的糕点。”
“郎君是长安人吧,官话说的比官老爷还要好。我上次听得那什么钦差大人说的,与郎君一般好。”吴大娘熟稔地装好了两块糕,“那条巷子里的王家小郎君啊,人生的聪明的紧,听说过两年也要去长安求学呢。读书人都是厉害人,我日日都给他多切半块糕呢。郎君你啊,我也多送半块糕。”
青衣男子接过了熟悉的油纸袋。
那大娘的身影好像模糊了,她转身将孙儿抱进了店中,仿佛不记得刚刚做了一笔买卖,还在扯着嗓子吆喝着。 ↑返回顶部↑
青衣男子最终仍是坐在了小舟之上,水面依旧波澜,将这小舟缓缓地推向远方。
四周仍是雾气弥漫,甚至看不清舟上的另一个人,只是突然间感受到那人的手抓住了自己。
顷刻间,物换星移。
那是垂杨刚刚抚水的时节,雾霭消散,日光照在身上,平添了几分暖意,青衣男子觉得场景有些熟悉,恍然间见到邻家小女从桥边掠过,仿佛在喊自己的名字。不过,邻家小女如今当已出嫁,怎还会是总角之貌?
青衣男子转头看了看渡人。
渡人沉浸在河水的清澈中,手指不自知间划过水面,引来几尾嬉戏的鱼儿,看样子是经常向游人这般讨食。
青衣男子就那般静静的看着。
记忆中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开始响起,小贩们挑着担子从桥上走过,他闻到街边吴大娘的糕点香气,尤其是他经常贪嘴的红豆云糕。
渡人微微眯了眼,似是恼这春日便有些强烈的日光。青衣男子倒是无奈地笑了笑,用手划至垂柳影下,看着渡人露了笑颜,不知为何心底也跟着笑了一瞬。
“汝可上岸?”渡人慵懒地躺在舟间,脚时不时踢到青衣男子的腿上,似是气恼他占了地方。青衣男子又不着痕迹地向后退了退,更是到了边角,语气中带了一丝无可奈何地问道“吾可上岸?”
“自然。汝所见之景,亦复在舟上乎。”青衣男子倒是有些不信了,然而故乡之景,亦是近十年未见了。他上了岸,便看见渡人更加理所当然地占了整个小舟,随手扯过细长的杨柳条,有一搭没一搭地逗着逐渐围拢过来的鱼群。似是不怕自己跑了一般。不过横舟于波涛之上,恍然间又到水乡之间,着实为仙人。
倒不如借此机会,重游故地,也好得与这怪人消磨时日。
那青衣男子转身便走。
渡人倒是无所谓地转了个身,将杨柳条随意地仍在河面上,留得鱼群自行争抢玩闹。渡人乐得安逸,小舟轻晃,一会儿便是黑甜梦乡。
青衣男子欣喜于数年间不变之景,原上渡口便是为了还家,如今当是遂愿。他的目光又捕捉到邻家小女,总角年岁,发间仍旧喜爱插着一朵春桃,铃铃地笑声还萦绕在脑海深处,她怀里还抱着她刚养的鸡仔,青衣男子知道,便是要拿给自己看的。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不过一为他人妇,一为异乡客。
倒是诗词歌赋,也说不出来其中三分愁绪。
青衣男子倒是释然了,年幼时节大抵记不真切,不知是青睐于邻家小女,还是缅怀于当年岁月,其中真情假意,着实让人难解。
那小女拐进了自家的小巷里,再看不见了踪影。他又是忆及当年小女项上银锁的几个铃铛,每每奔跑起来便欢快地响,给原本寂静的古巷添了几分生气。那约莫是自己在圣贤书外的唯一挂念了。
不,还有红豆云糕。
青衣男子翻找了些许铜板,碎银随包袱留在舟上,离去之时还看见被渡人一把拉去当了枕头。他不禁想那渡人的身世。他看起来与自己年岁相近,可又来自何处,归向何处?可有亲朋好友挂念,可有家中族人在世?诸多疑问,无一能解。他是否愿意在那深海之中飘荡,在那雾霭重重之间不见日月星光?
不知。
思绪间便将铜板递了出去,却被一句话唤回了魂,记忆中的吴大娘还是那么和蔼可亲,孩童们虽跟着长辈们喊着吴大娘,但着实该唤着吴奶奶。她的小孙儿趴在店前的小凳上,手里拿着做糕剩的边角料,细细地啃着。青衣男子不得多想,又被大娘一句唤了回来。“小郎君,钱多给了吧?”
“那便要两个。”青衣男子有一瞬的晃神,乡音大抵还是让人近乡情怯的,然而这只是记忆中的故乡,倘若自己真的上了渡船,真的踏上这青石板,吴大娘是否健在?那糕点是否还是记忆中的味道?
可惜,再无小女过街罢了。
“两个,钱不够啊。”青衣男子不得感伤,又翻找起铜板来,那老妇看出窘迫,打算送他一个便是,未料青衣男子开口“那便切上一半吧,我还有个朋友,很想吃吴大娘的糕点。”
“郎君是长安人吧,官话说的比官老爷还要好。我上次听得那什么钦差大人说的,与郎君一般好。”吴大娘熟稔地装好了两块糕,“那条巷子里的王家小郎君啊,人生的聪明的紧,听说过两年也要去长安求学呢。读书人都是厉害人,我日日都给他多切半块糕呢。郎君你啊,我也多送半块糕。”
青衣男子接过了熟悉的油纸袋。
那大娘的身影好像模糊了,她转身将孙儿抱进了店中,仿佛不记得刚刚做了一笔买卖,还在扯着嗓子吆喝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