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白梅神色凄然中却又带着异样的平静,缓缓向薛少河诉说了当年薛定明之死。
  “其实当年明哥眼看城池守不住,本来是想投靠明主的。我想你也该清楚,太、祖皇帝乃是一代明君。他的气魄、手腕、胸怀,远非建章帝所能比之万一。”
  而薛定明正是效忠于建章帝的。
  白梅又道:“我早年游历江湖时,早已经与顾相夫妻相识。顾夫人本是我的金兰至交。顾相夫妇心知被大军围住的孟古城,是我与明哥在守城。所以,顾夫人一直与我飞鸽传信,劝我夫妻二人投降。”
  事实的真相,并不是薛定明誓死不降。他知道对手强大,这孤城一定守不住,强行守城也只是白白葬送将士性命。若建章帝会是个好皇帝,效忠于他,助他一统天下,将来真的能让天下承平,那么就牺牲一城的将士、百姓也未尝不可。偏偏建章帝没有这么贤能。
  薛定明是个眼光很准的人,看人从未错过,他对自己的判断向来很有信心。所以,他很快就做出了决定。他决定归降当时的文王,也就是如今的文治皇帝。薛定明未曾见过太、祖,但他见过少年时代的文治皇帝,与顾佑平也有过几次会面。他相信这二人必能定鼎天下,让这个四分五裂已久的国度重归一统,让天下人重享长治久安的太平生活。
  但是,薛定明的计划被一个人打乱了,这个人就是他的亲哥哥薛定昕。
  薛定昕早年也是个江湖游侠,功夫甚高,却远不如弟弟有抱负。所以,薛定明已建功立业声明远播,他依旧只是个散淡游侠。但他终究还是受了弟弟影响,年过而立时,终于参军与弟弟一起作战,此后,他又深受建章帝影响,并发誓誓死效忠建章帝。
  后来,薛定明守孤城时,薛定昕义无反顾与他一起守城。
  薛定明为不让士兵枉死决定归降,并让妻子传书顾佑平。顾佑平即刻将此事告知文王,文王大喜,排遣使者前去孟古城商讨投降事宜。然而,薛定昕并不知道弟弟的用意。薛定明深知薛定昕忠心于建章帝,只想着自己指挥全军,就连大哥也只能听命,所以投降之事并未告知大哥,免得多生口舌之烦扰。
  但是薛定明低估了薛定昕的一身江湖习气。纵然从军几年,薛定昕依然有快意恩仇的时刻。这一次,他根本没有事先征得薛定明的意见,便斩杀来使。彼时,薛定明前一刻听闻文王派遣的和谈使刚进城,刚理好衣衫准备迎接,下一刻便听闻薛定昕斩杀来使。薛定明尚未从震惊中回过神,薛定昕赶来,开口便是:“二弟,你怎么还放那和谈的使者进城了?跟他有什么好废话的,大哥一剑将他杀了!”在他看来,忠君报国当是男儿本色。薛定明也并不是不知晓这个道理,只是在他看来,天下四分五裂,报的是哪个国,忠的是哪个君总要仔细掂量掂量才是。否则一个识人不明,忠君报国便极有可能是助纣为虐。忠于建章帝固然称不上助纣为虐,但也不会让天下承平的日子来得早一天。在他看来,能让这一天早些到来的人,是成武帝以及他的儿子文王,特别是文王,还有文王身边的顾佑平!
  可是,薛定明投于文王麾下的念头就这么被薛定昕搅黄了。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这是自古以来的铁律。文王派来的使者被斩杀,这无异于挑衅、示威、侮辱!
  薛定明授意夫人去信向顾佑平与文王解释,此事乃是大哥一时莽撞,没能明白他的心意,便做出了草率判断。薛定明确实真心实意要归降。文王虽然已从十分相信薛定明的诚意,变为半信半疑。幸有顾佑平从中斡旋,打消文王疑虑。就在薛定明以为事情有了转机之时,情况忽然急转直下。
  文治皇帝是太、祖的次子,他做文王时,上面还有一个长兄,也就是当时的太子。太子眼看着二弟一日日攻城略地,威望日涨,心中担忧弟弟威胁到自己的储君地位。他深知,薛定明这种名将一旦投降,不仅本来应该很难啃的孟古城便成了弟弟的囊中之物。建章帝的臣民也会人心不稳,势必又有一大批倒戈者,弟弟又要再立不知多少军功。本来自己于武功上的建树就平平无奇,被弟弟盖得毫无光彩可言,若再如此下去……太子不敢想下去。他只能一步一步剪除弟弟的羽翼。
  本来“未雨绸缪”的太子就曾派出细作混入文王的阵营里,监视文王的一举一动。这一次,这些细作终于起了作用。太子得知,孟古城的守成将领居然杀了文王派去的使者,而文王却和顾佑平打算将事情压下去,重新劝降薛定明。他自然不会让孟古城这么轻易被二弟拿下。
  太子向他的父皇进谗言,夸大孟古城守城将领杀害劝降使者的事,说薛家兄弟先辱骂使者与成武帝,而后将其虐杀。侮辱虐杀使者,无异于疯狂挑衅,成武帝大怒,派亲信宦官到前线督战,命文王与顾佑平踏平孟古城。
  事情已经没有回旋余地。文王深知父亲秉性,也知道必是大哥在背后使了花招,逼迫他花费巨大代价啃下孟古城这块硬骨头。若薛定明的指挥才能与薛定昕的骇人武功联合起来,相信无论什么样的军队想拿下孟古城都要损失惨重。但是太子一次又一次的谗言,已经让文王在成武帝心目中的地位大不如前,这一次,成武帝更是震怒到派亲信宦官来前线督战。文王也别无他法。顾佑平与那宦官交情不错,便从宦官口中打探成武帝的意思,得知事情确实没有回旋余地了,心中大为遗憾。
  与此同时,建章帝派张俭大军赶来增援孟古城。张俭乃是薛定明在乱世杀伐中结下的生死之交,若薛定明不战而降,接下来他的大军势必要反戈,与张俭大军交战。这不仅是薛定明不想看到的,也是孟古城众多兵卒不想看到的。薛家军与张俭大军,主力部队皆为河西子弟。大家还没打回家乡去,却要在孟古城自相残杀,这是谁都不愿意的。
  事已至此,薛定明决定死守孟古城,并让妻子离开。白梅不肯独自离去。薛定明只得请求大哥薛定昕,将妻子送出城。此举实为保全兄长与妻子。薛定昕又岂能不知?但他认为,女人不该在战争中牺牲。而以白梅的功夫和身份,若换了寻常人送她出城那也是做不到的。所以,薛定昕决定同意弟弟的话,亲自送弟妹出城。反正只要将白梅送走,他还可以回来。
  事情当然不会这么顺利。顾佑平的一个幕僚,早已在准备攻打孟古城前,安插了细作在城中。那个幕僚为了在顾佑平面前立功得到提拔,决定先斩后奏,安排细作伺机抓住白梅和薛定昕。这本来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那细作却实在了不得,他进入城中后不久,就谋得了将军府马车夫的生计。这次,他想办法做了薛定昕送白梅出城的车夫。白梅不肯出城,是早已被薛定昕制住了穴位的。那细作只需要对付薛定昕就好,他伺机在车厢里下了迷药,很快,薛定昕和白梅双双被擒。
  有了白梅和薛定昕,那位幕僚告诉顾佑平,他们已有人质在手,分量足以要挟薛定明投降。顾佑平听闻消息,也不知是该喜该怒。他确实也一直没有放弃让薛定明放弃抵抗,归降成武帝与文王的想法。
  然而,那位幕僚的计划在最后关头依然发生重大变故。薛定昕在江湖上肆意游走,不曾受过这等屈辱,他药力未完全散尽时便奋力抵抗。那细作武功也不弱,眼看薛定昕这种高手来杀自己,自然全力对敌。只是这场武斗发生意外,薛定昕的逞强,使得药力发散,药效愈发强大,到后来他几乎不支。薛定明亲自赶到,先救下尚被穴道和迷药制服的妻子,又去帮自己大哥。结果,这位一代名将为了救兄长,打斗中误被细作淬了剧毒的剑锋刺伤,居然当场中毒而亡。
  原本,薛定明不必死得如此稀里糊涂。可那个细作当时身上竟没有解药,他只能让同伴回去取解药。可是一路耽搁太久,解药送到时薛定明已经身亡。
  这就是薛定明之死的真相。
  白梅对薛少河道:“将军一死,孟古城也就不必再守。大伯无法接受亲弟弟因自己而死的事实,一时精神崩溃,逢人便说是顾佑平逼死了薛定明。其实,他也只不过是发现那细作的剑上刻了个顾字,知道细作出身顾府,却不知道,细作所为并非顾相授意。再后来,我也曾劝过他,不要太过执着。顾相并非凶手,他也非有意。只是他始终不能消解心魔。他总觉得,若非今上和顾相攻打孟古城,这一切都不会发生。所以,元凶就是今上和顾相。他不愿叫嚣要杀皇室子弟,那无异于谋反。他自然不能让二弟的孩子做个反贼,惹来杀身之祸。反正天下大定后,顾相便失势被流放去了边疆。所以,他就告诉你,一切都是顾相的错。喊着要杀一个囚犯,总不会有人来管。”
  薛少河并没有如此轻易便信了白梅的话。他不解道:“可是为何多年来,你和顾佑平也没有对外澄清过这件事?你们便任由我伯父如此污蔑顾佑平?”
  白梅道:“如何澄清?告诉别人,将军原本是打算投降的。顾相根本不必派人杀他,抓他?逢人便解释,是顾相幕僚私自所为,一切与他无关?将军一死,孟古城很快便被攻陷。但薛家家眷除了我,其余皆在建章帝的王土之内。若给建章帝知道将军本欲背叛他,你猜当年的建章帝又会如何?为了不连累薛家家眷,为了保全你,我们什么都不能说。少河,你这么多年心心念念的仇人,不过是误会一场。那个害死将军的细作,还有那个顾府幕僚,早已在战乱中死去。少河,这世上已经没有你的仇人了。”
  薛少河整个人僵在当下,整个人仿佛很静,又仿佛随时会爆发。但他终究没有爆发。毕竟父亲去世多年,如今白梅告诉他,父亲的死不是他以为的那样,反正也改不了薛定明去世多年的事实。而他也早就平静的接受了这个事实。反正他很小就没有爹娘了,并不是今天才没有的。
  良久,薛少河才又道:“我伯父恼恨顾相也就罢了,毕竟是他手下幕僚害死我爹。可他为何从不在我面前提起你?即使后来我病了,你千里迢迢去为我医病,他也不肯告诉我你的身份?”别说薛定明了,连白梅自己都没说过自己的身份。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