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节(1 / 4)
“这……”其实赵九福也有这个忧虑,按照大周的六部划分,其实这样的事情都应该划给工部才是,当然,六部的职责也没有那么清晰,户部想要做点自己的小生意,若是能盈利的话旁人也说不出什么坏处来。
赵九福心里头自然是不乐意的,别看他跟吕靖的关系不错,但吕靖是皇帝的亲舅舅,维持良好的关系自然好,但若是一起研究他想要做的东西,等最后东西出来了,工部和户部谁知道会不会扯起来,分赃不均最容易导致矛盾。
脑子里头思考了一下,赵九福还是如实说道:“不瞒吕大人,此次想要做出来的东西无关农事,不过是一些新奇玩器罢了,想必工部也不会特别感兴趣。”
吕靖见他不愿意倒是也没有强求,他与赵九福的关系十分不错,确实是没必要为了不知道底细的东西就弄僵了不是。
在吕靖看来,自家大外甥是打定主意起用赵九福的,谁知道这个人将来能走到什么位置,国舅公的地位虽然好,但每个朝代都有下场凄凉的外戚,他最是谨慎之人,向来是不会跟有前途的人作对的。
再者,赵九福说白了是玩器,那肯定就是玩器,就算是再新奇对于工部莱索利益也不大。
这般想着,吕靖倒是大方的说道:“既然如此,那本官就让人挑出三十个巧手的工匠,今日就跟着赵大人走吧,赵大人用完之后记得把人送回来就是。”
吕靖肯定不会知道,此时此刻他轻易的松口,很快就会成为自己一生之中最后悔的一件事,若是他能坚持坚持让工部参与进去,恐怕之后的吞金兽也有他的份儿了。
赵九福听见了这一句准话才站起身来恭恭敬敬的行了一个揖礼,笑着说道:“下官多谢吕大人,若是能够事成,到时候必有重谢。”
等从工部出来,赵九福却听见万亨在脑中嘀嘀咕咕起来:“阿福,你折腾什么手表,什么人造玻璃,那还不如趁着这功夫多建造几个学堂,积攒多了积分想要什么没有,别说流利了,就算是你要钻石珍珠翡翠也随手可买。”
这段时间赵九福的积分只出不进,也不怪万亨要嘀咕了,赵九福好声好气的解释道:“我要弄这些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大周的国库,这些东西现在可以卖给富裕的人家,从他们家扣出银钱来供给天下,将来海运通了,还能直接出口。”
“你放心,学堂的事情我也放在心上。”赵九福见万亨要急了,也安慰了一句,“你想要积分,我也不嫌多啊,只是现在我在户部,在其位谋其职,总不能去管人家礼部的事情。”
万亨却问道:“你真的不考虑去跟皇帝说说,把你直接换到礼部去,礼部掌管天下科考大事,要是去了那边的话,你的积分说不定能飞速的上升。”
赵九福也知道这个道理,但还是说道:“我现在履历年纪,就算是去了礼部也做不得什么,咱们的积分现在也够花了,先把大周百姓的日子变好了,这样将来学堂办起来了,能够供孩子读书的人家才多,人一多,积分也多,这叫磨刀不误砍柴工。”
万亨反正是说不过他,很快就郁闷的闭嘴休息去了。
赵九福其实真的是把这事儿放在心上的,但就像是他解释的那样,学堂的事情急不得,不然他一个户部左侍郎满天下的办学堂是想干什么?
第234章 产业
赵九福对手底下的人向来是十分大方的,这一点当年工部跟过他的人都知道,所以吕靖答应下来之后,赵九福轻而易举的就带走了一部分匠人。
不得不提一句,在华国古代历史上,文人的地位总是很高,在文学上有成就的人通常能名垂青史,但工匠却不同,即使是顶级的工匠也不一定能被人尊敬。
这是有历史原因在的,一来是农耕社会对工匠的依赖程度较低,二来也是技术最为高超的这部分工匠,通常都是在皇帝手底下干活,皇帝的喜好和偏爱就注定了他们的研究方向,这般一来反倒是不如民间的小工匠自在,在创新这一块远远不如西方。
在大周朝,其实工匠的处境还算是好的,虽然地位比不得文武百官,但是比起前朝那种半奴隶的状态,他们现在至少也是大周的臣民。
而从后世而来的赵九福更加知道工匠的厉害,若是有一二天才在里头,直接将工业推进几十年也是有可能的,所以他才会潜移默化的改善匠人的地位。
赵九福的善意,这些匠人们自然也感受到了,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不会藏拙,才会更加努力的去做这位赵大人吩咐下来的事情。
就比如这位姓王的匠人,他原本只是工部万千个匠人之一,只是当年有幸跟随赵九福在庄子上研究农具,颇有几分才干,这才越过不少人一步步晋升。
就因为这个,王匠人对赵九福十分信服,自认是赵九福这一派的人,此次他是第一个跳出来自愿跟随赵九福来户部的。
旁人还在担心户部的人好不好相处,到时候他们再从户部回到工部的话,会不会被上头的人忌惮,这位却已经雄心勃勃的开始折腾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三个月后,王匠人便摸清了赵九福提出来的意思,在大周朝,普通的百姓并不需要知道准确的时间,他们通常只估摸一个时间,或者听城中钟鼓楼的提醒就是,而每年之中,钦天监也会根据时间和节气做出提醒。
贵族中人倒是讲究一些,他们会使用滴漏或者染香等方式,在这时候更夫其实是十分辛苦的工作,他们得时时刻刻守着滴漏才能掌握准确的时间出去敲打。
除了贵族之外,也只有一部分道士和尚和工匠会跟时间较劲,他们才是最需要掌握准确时间的人,只是说到底,农耕生活对于这个点的准确性要求确实是不高。
所以在赵九福提出,要研制精准测时的工具的时候,其他的工匠都觉得这位赵大人是不是吃饱了撑着没事干,花这么多的人力物力去研究这种东西。 ↑返回顶部↑
赵九福心里头自然是不乐意的,别看他跟吕靖的关系不错,但吕靖是皇帝的亲舅舅,维持良好的关系自然好,但若是一起研究他想要做的东西,等最后东西出来了,工部和户部谁知道会不会扯起来,分赃不均最容易导致矛盾。
脑子里头思考了一下,赵九福还是如实说道:“不瞒吕大人,此次想要做出来的东西无关农事,不过是一些新奇玩器罢了,想必工部也不会特别感兴趣。”
吕靖见他不愿意倒是也没有强求,他与赵九福的关系十分不错,确实是没必要为了不知道底细的东西就弄僵了不是。
在吕靖看来,自家大外甥是打定主意起用赵九福的,谁知道这个人将来能走到什么位置,国舅公的地位虽然好,但每个朝代都有下场凄凉的外戚,他最是谨慎之人,向来是不会跟有前途的人作对的。
再者,赵九福说白了是玩器,那肯定就是玩器,就算是再新奇对于工部莱索利益也不大。
这般想着,吕靖倒是大方的说道:“既然如此,那本官就让人挑出三十个巧手的工匠,今日就跟着赵大人走吧,赵大人用完之后记得把人送回来就是。”
吕靖肯定不会知道,此时此刻他轻易的松口,很快就会成为自己一生之中最后悔的一件事,若是他能坚持坚持让工部参与进去,恐怕之后的吞金兽也有他的份儿了。
赵九福听见了这一句准话才站起身来恭恭敬敬的行了一个揖礼,笑着说道:“下官多谢吕大人,若是能够事成,到时候必有重谢。”
等从工部出来,赵九福却听见万亨在脑中嘀嘀咕咕起来:“阿福,你折腾什么手表,什么人造玻璃,那还不如趁着这功夫多建造几个学堂,积攒多了积分想要什么没有,别说流利了,就算是你要钻石珍珠翡翠也随手可买。”
这段时间赵九福的积分只出不进,也不怪万亨要嘀咕了,赵九福好声好气的解释道:“我要弄这些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大周的国库,这些东西现在可以卖给富裕的人家,从他们家扣出银钱来供给天下,将来海运通了,还能直接出口。”
“你放心,学堂的事情我也放在心上。”赵九福见万亨要急了,也安慰了一句,“你想要积分,我也不嫌多啊,只是现在我在户部,在其位谋其职,总不能去管人家礼部的事情。”
万亨却问道:“你真的不考虑去跟皇帝说说,把你直接换到礼部去,礼部掌管天下科考大事,要是去了那边的话,你的积分说不定能飞速的上升。”
赵九福也知道这个道理,但还是说道:“我现在履历年纪,就算是去了礼部也做不得什么,咱们的积分现在也够花了,先把大周百姓的日子变好了,这样将来学堂办起来了,能够供孩子读书的人家才多,人一多,积分也多,这叫磨刀不误砍柴工。”
万亨反正是说不过他,很快就郁闷的闭嘴休息去了。
赵九福其实真的是把这事儿放在心上的,但就像是他解释的那样,学堂的事情急不得,不然他一个户部左侍郎满天下的办学堂是想干什么?
第234章 产业
赵九福对手底下的人向来是十分大方的,这一点当年工部跟过他的人都知道,所以吕靖答应下来之后,赵九福轻而易举的就带走了一部分匠人。
不得不提一句,在华国古代历史上,文人的地位总是很高,在文学上有成就的人通常能名垂青史,但工匠却不同,即使是顶级的工匠也不一定能被人尊敬。
这是有历史原因在的,一来是农耕社会对工匠的依赖程度较低,二来也是技术最为高超的这部分工匠,通常都是在皇帝手底下干活,皇帝的喜好和偏爱就注定了他们的研究方向,这般一来反倒是不如民间的小工匠自在,在创新这一块远远不如西方。
在大周朝,其实工匠的处境还算是好的,虽然地位比不得文武百官,但是比起前朝那种半奴隶的状态,他们现在至少也是大周的臣民。
而从后世而来的赵九福更加知道工匠的厉害,若是有一二天才在里头,直接将工业推进几十年也是有可能的,所以他才会潜移默化的改善匠人的地位。
赵九福的善意,这些匠人们自然也感受到了,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不会藏拙,才会更加努力的去做这位赵大人吩咐下来的事情。
就比如这位姓王的匠人,他原本只是工部万千个匠人之一,只是当年有幸跟随赵九福在庄子上研究农具,颇有几分才干,这才越过不少人一步步晋升。
就因为这个,王匠人对赵九福十分信服,自认是赵九福这一派的人,此次他是第一个跳出来自愿跟随赵九福来户部的。
旁人还在担心户部的人好不好相处,到时候他们再从户部回到工部的话,会不会被上头的人忌惮,这位却已经雄心勃勃的开始折腾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三个月后,王匠人便摸清了赵九福提出来的意思,在大周朝,普通的百姓并不需要知道准确的时间,他们通常只估摸一个时间,或者听城中钟鼓楼的提醒就是,而每年之中,钦天监也会根据时间和节气做出提醒。
贵族中人倒是讲究一些,他们会使用滴漏或者染香等方式,在这时候更夫其实是十分辛苦的工作,他们得时时刻刻守着滴漏才能掌握准确的时间出去敲打。
除了贵族之外,也只有一部分道士和尚和工匠会跟时间较劲,他们才是最需要掌握准确时间的人,只是说到底,农耕生活对于这个点的准确性要求确实是不高。
所以在赵九福提出,要研制精准测时的工具的时候,其他的工匠都觉得这位赵大人是不是吃饱了撑着没事干,花这么多的人力物力去研究这种东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