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8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为了让大部分人都能看懂,马文才特意着人将这封举贤令写的浅显易懂,此外,还特意说明了将在今年冬天举行“武试”,春天举行“文试”,选拔魏国官员,只要通过考试便能为官,不限年龄,不限门第。
  此布告一出,魏国举国沸腾。
  魏国已经近百年没有张榜“举贤令”了。
  自从文帝汉化,官员皆在姓望之中遴选,宗主和以武勋立足的阀门虽然会得到朝中各种“公侯”的封号,却皆是虚职,就如同之前陈庆之的关中侯一样,既无领地也没府邸。
  这也让不少人在背地里嗟叹,心道魏国官场究竟被尔朱荣屠戮成了什么样子,才能让洛阳“不限年龄、不限门第”的选拔官员。
  嗟叹之余,更不免跃跃欲试,或是挑灯苦读,或是督促家中子弟努力读书、临时拼上一把,也许朝中没人可用,就把他们选上了呢?
  持有这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各地如同虚设、甚至空虚无人的衙门每天都被无数人打听,想要询问“考试”的具体方式和内容,可惜魏国如今很多地方的地方官都没有,和洛阳朝堂往来全靠驿站那些邸报,宿老和有官爵的宗主或许能打探到一点,那些没有主官的衙门自然多少人知道。
  好在马文才考虑到这个问题,没有多久,各地的城门前就布上了第一场
  “武举”的具体方法和要求。
  比起文士大儒,武人自然更容易在这种乱世生存,魏国现在的情况就是如此。也许各个偏安一隅的世家贵族将目光放在来年的“文试”上,可更多的百姓和有些武勇的普通人对武举更感兴趣。
  特别是那些曾参加过作乱却失败,又不愿归顺尔朱荣或朝廷而逃匿各地的首领,在知道洛阳在不限门第的选拔人才时,都生出了“出山”之意。
  一直隐藏在许昌的宇文泰和独孤信也在城门外看到了这封张榜,两人商议了几天后,决定去参加这一次的武举。
  一来,他们打听到元子攸回了洛阳后并没有清算尔朱荣的旧部,现在主持朝廷的是南朝来的白袍军,任城王的人马也归附了洛阳,现在如同一家,可见不会再有大的动乱,现在正是归附的最好时候;
  二来,这次武举明显是选拔将领而不是普通头目的,除了要考膂力和骑射外,还要考兵法和地理,这个门槛的提高会将有带兵基础的考生拔高一大步。
  宇文泰和独孤信都出身武川大族,家中并不贫苦,起事后也一直向会兵法的老将学习如何领军,他们都能读写计算,比起藏在什么地方落草为寇,不如去搏上一把,也许能正式领军一方、以后也能师出有名。
  两人都是行动力高于旁人的年轻人,下定了决心就立刻去做,立刻出发前往洛阳。
  现在是夏天,武举特意选在了并不农忙的冬天,大概是为了不耽误秋收春种,他们还准备在洛阳去拜访拜访熟人,打探下考官是什么人,如果是故旧,还能提前刷刷脸。
  和他们抱有一样想法的自然有很多人,关陇那些将门听闻后几乎都写信要求家中的后辈不限嫡庶全部去参加武举,身体文弱或不擅武艺的,则发奋苦读,准备来年的文试。
  凭着他们提前投靠马文才的“人情”,只要家中子弟不是太草包,多少都能混个一官半职。
  他们在外浴血奋战,为的不就是这个?
  一时间,各地人潮纷纷涌入洛阳,原本因为战乱几番动荡的洛阳终于又重新恢复了往日的热闹,颇有了些“中原正朔”的气象,而洛阳城中原本濒临倒闭关门的食肆酒店、客栈乐坊的老板们更是高兴的闭不拢嘴,私底下恨不得给那位
  军中盛传的“马财神”塑个像、烧几注高香才好。
  这人真是走到哪儿,哪儿就带财啊!
  至于被众人在私底下夸赞不已的马文才,却为了现在百废俱兴的魏国忙得焦头烂额。
  他在战略性和大局观上有优势,在交际和经营上也有所长,可是说到底只是中人之姿,既不能一目十行也不能过目不忘,有时候一件事还要反复斟酌才能做出决定,所以一旦事务多起来了,应付的就很吃力。
  每到这时候,他就羡慕梁主萧衍极厉害的头脑,他不但博闻强识,而且记忆力超人,处理起公务来效率极高。
  好在马文才也不是刚愎自用之人,在察觉自己力有不逮后,便将公文分门别类了一番,交由任城王、陈庆之、贺六浑以及其余擅长各类事务的人处理。
  马文才现在本该是集权的时候,比如以前的尔朱荣就恨不得将所有的好处全给自己人享受了,却没有人像马文才这样好像在培养左右手似的这般无私。
  在发现他确实不是试探也不是作伪后,无论这些人以前如何看待马文才,如今心里都对他有了许多感激和佩服,也越发上心他交予他们的事情,务必不辜负他这难能可贵的信任。
  而诸事缠身的马文才,在接到建康游侠儿的传书时,竟然阴沉着脸在将军府的院中干坐了一下午。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