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节(1 / 4)
人参宝宝们不是很理解,爬到袁宁身上蹦蹦跳跳地重复:“秋天!冬天!”它们很疑惑,“秋天是什么?冬天是什么?”
人参宝宝们在栽培植物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能力,但到底是在灵泉这边出生的,一睁开眼就是温暖宜人的环境,从来没有经历过凛冽的秋冬。
袁宁说:“以前都说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就是说春天气候好,温暖又湿润,比较适合下种;夏天阳光好,雨水丰沛,植物生长得快;经过春夏的生长,干燥凉爽的秋天就迎来了一年里最大的丰收时节;冬天天气太冷,不适合耕种,好好清整土地,为来年的栽种恢复地力。这边刚刚过去的就是夏天,植物生长力很强,长得很快,到了秋天天气转冷,一些植物就会开始落叶,以便减少耗损、度过寒冷的冬天。”他想了想,“这边的夏天没出现太可怕的暴风雨和极端气候,秋天应该也不会有冰雹之类的出现,就是不知道冬天会不会下雪和结冰。”
袁宁说得很慢,人参宝宝们听得认真,理解了其中大半意思。它们都担忧起来:“冬天是不是就不能种东西了?”快快活活地在灵泉这边生活了这么久,每天都能种植到不同的、可爱的植物,人参宝宝们可开心了。现在虽然知道树木们没有生病,它们还是有点担心!
袁宁说:“不是,我们可以搭几个温室,到时你们可以在温室里种东西。”袁宁考虑了一下,“我这几年会好好找找材料和摸索经验,在冬天到来前肯定给你们建几个最好的温室。”
人参宝宝们高兴地说:“温室!温室!”
第224章 种子
云山牧场那边本就有温室, 不过云山牧场气候好, 冬天也不会太冷, 攒下的经验不太适合极寒环境。昌沧这边冬天比较漫长,眼看已经入秋了, 牧场也开始冬储工作了,袁宁拜托罗元良帮忙了解一下昌沧那边的温室情况,自己也选修了门有关的课程。
袁宁下了课就跟教授往农研所跑, 搬出温室大棚的资料埋头苦读。他早就是农研所的常客,也没人管他,由着他自由出入资料室, 把往年积攒下来的经验都翻了个遍。
不看不知道,看了吓一跳。这几年经济发展起来了, 群众消费力大大增强, 以前不会考虑的东西现在渐渐进入许多人的视野。比如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新鲜的蔬果, 这在以前是极少数人才能有的奢侈,现在不一样了, 大家都有了这个念想。
有这样的市场, 自然就有人去生产。第一批建设温室大棚的人赚得盆满钵满,旁边的人一看, 眼热了, 一窝蜂涌上去。上头也支持, 你肯建,有政策,有拨款, 大大地鼓励。毕竟这样一来群众收入上去了,群众消费能力也上去了,区域的经济自然也上去了。这样的好事谁不愿意支持?
不少地方甚至由村里镇里统一建造温室大棚供当地人租种,要技术给技术,要种苗给种苗,要渠道给渠道。
在这种上下一心的氛围之下,温室大棚渐渐成了南方北方都随处可见的新景观。可惜好景不长,不少地方的温室大棚都没撑多久,一方面是种植者缺乏科学的种植理念,一方面则是一窝蜂种植某种作物的情况非常多、出现增产反而减收的窘况。
而坚持下来的大棚种植户,也因为人和土地患上的“大棚病”而一筹莫展。所谓的“大棚病”,就是大棚种植条件好,可以常年不断持续种植,地力消耗过度,造成种种“地病”,种植变得困难起来;种植者因为常年呆在温室大棚里劳作,身体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职业病”。
出了这么多的问题,极大地打消了群众经营温室大棚的积极性。就算有人坚守阵地,也开始加大施肥、喷药力度,以挣脱地力消耗、病害加剧的困境。
见袁宁放下资料思考起来,农研所的人叹了口气:“小袁,这问题还真不小啊。去年我们打开了外销渠道,争取到了不少出口份额,可惜到检测环节就被刷了下来,因为各项数值严重超标。这还是信心百倍送上来准备出口的,剩下的那些呢?我们有心管,但下面不配合,我们管不了。我们这部门没权没钱,就在有需要的时候拉我们出来走个过场,别的时候我们说的话谁会听?这些是大家要吃进嘴巴里的东西啊!”
袁宁沉默下来。
出口这方面农研所能把那些产品刷下去,原因很简单:就算农研所这边过了关,到国外还是一样会被打回来。
国内市场混乱,很难对这些情况一一把关,管理上面的缺口非常大。如果种植户倾举家之力种植一年,种出来的东西全部有问题,谁愿意站出来当“坏人”?一个也许还有人愿意,那一整批呢?没人愿意!一来遭人恨,二来毁实绩。
这不仅是大棚果蔬的问题!
即使是章修严,在怀庆那边也倾向于“取代”而不是“取缔”,杀鸡儆猴之后给了其他人更好的出路。
想到章修严,袁宁心情又轻松起来。他微微地笑了笑,合起手里的资料,明亮的眼睛有着难言的坚定:“总会有办法理清的。”他的手搁在资料上,敲了敲上面的标题,“孙哥你们一直没放弃过不是吗?”
即使知道自己可能无力改变,农研所这边还是坚持收集各方资料,并试图在技术上寻求突破。农研所最新研发的高效滴灌系统就在试验之中,如果有高效而成本低廉的技术,下面又做好推广工作,种植户不可能不采用。
农研所的人对望一眼,点了点头。他们都是搞技术的,比起和人打交道,他们更喜欢在土地里面捣腾。大概就是因为他们农研所上下都是这样的人,说话才越来越不管用。等发现的问题越来越多,他们才发现什么叫“人言轻微”!
他们头儿这么喜欢袁宁,由着袁宁出入农研所,还要人给人、要技术给技术,就是想把袁宁给拉过来。别看袁宁年纪小,说话的分量可不轻。不看袁宁的出身,光是袁宁上下活动的能力就可以让他们体会到什么叫“望尘莫及”!
翻查完农研所的资料,袁宁回了学校。新生入学后学校仿佛注入了新血液,比以前热闹了许多。
接下来就是学生会招新,袁宁又被委以重任。没办法,就算袁宁再怎么偷懒,他也是韩闯和黎雁秋的“嫡系”,前两年不少活动都是他一手促成的。袁宁乐于在这时候忙一点,毕竟这代表他可以挑一批新人,以后偷懒会更方便!
袁宁和宋星辰他们一块选人,很快选出了不少新成员。
期间于朗然也在挑人。
宋星辰、郝小岚与于朗然起过冲突,见面难免有些尴尬,平时都会有意识地避开。袁宁倒是没那么多顾忌,该和于朗然打交道的时候还是照常与于朗然交流,甚至还和于朗然抢了个人,是个很不错的宣传人才,本来已经被于朗然相中,也马上要松口答应于朗然了,结果见到袁宁后就一秒倒戈。 ↑返回顶部↑
人参宝宝们在栽培植物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能力,但到底是在灵泉这边出生的,一睁开眼就是温暖宜人的环境,从来没有经历过凛冽的秋冬。
袁宁说:“以前都说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就是说春天气候好,温暖又湿润,比较适合下种;夏天阳光好,雨水丰沛,植物生长得快;经过春夏的生长,干燥凉爽的秋天就迎来了一年里最大的丰收时节;冬天天气太冷,不适合耕种,好好清整土地,为来年的栽种恢复地力。这边刚刚过去的就是夏天,植物生长力很强,长得很快,到了秋天天气转冷,一些植物就会开始落叶,以便减少耗损、度过寒冷的冬天。”他想了想,“这边的夏天没出现太可怕的暴风雨和极端气候,秋天应该也不会有冰雹之类的出现,就是不知道冬天会不会下雪和结冰。”
袁宁说得很慢,人参宝宝们听得认真,理解了其中大半意思。它们都担忧起来:“冬天是不是就不能种东西了?”快快活活地在灵泉这边生活了这么久,每天都能种植到不同的、可爱的植物,人参宝宝们可开心了。现在虽然知道树木们没有生病,它们还是有点担心!
袁宁说:“不是,我们可以搭几个温室,到时你们可以在温室里种东西。”袁宁考虑了一下,“我这几年会好好找找材料和摸索经验,在冬天到来前肯定给你们建几个最好的温室。”
人参宝宝们高兴地说:“温室!温室!”
第224章 种子
云山牧场那边本就有温室, 不过云山牧场气候好, 冬天也不会太冷, 攒下的经验不太适合极寒环境。昌沧这边冬天比较漫长,眼看已经入秋了, 牧场也开始冬储工作了,袁宁拜托罗元良帮忙了解一下昌沧那边的温室情况,自己也选修了门有关的课程。
袁宁下了课就跟教授往农研所跑, 搬出温室大棚的资料埋头苦读。他早就是农研所的常客,也没人管他,由着他自由出入资料室, 把往年积攒下来的经验都翻了个遍。
不看不知道,看了吓一跳。这几年经济发展起来了, 群众消费力大大增强, 以前不会考虑的东西现在渐渐进入许多人的视野。比如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新鲜的蔬果, 这在以前是极少数人才能有的奢侈,现在不一样了, 大家都有了这个念想。
有这样的市场, 自然就有人去生产。第一批建设温室大棚的人赚得盆满钵满,旁边的人一看, 眼热了, 一窝蜂涌上去。上头也支持, 你肯建,有政策,有拨款, 大大地鼓励。毕竟这样一来群众收入上去了,群众消费能力也上去了,区域的经济自然也上去了。这样的好事谁不愿意支持?
不少地方甚至由村里镇里统一建造温室大棚供当地人租种,要技术给技术,要种苗给种苗,要渠道给渠道。
在这种上下一心的氛围之下,温室大棚渐渐成了南方北方都随处可见的新景观。可惜好景不长,不少地方的温室大棚都没撑多久,一方面是种植者缺乏科学的种植理念,一方面则是一窝蜂种植某种作物的情况非常多、出现增产反而减收的窘况。
而坚持下来的大棚种植户,也因为人和土地患上的“大棚病”而一筹莫展。所谓的“大棚病”,就是大棚种植条件好,可以常年不断持续种植,地力消耗过度,造成种种“地病”,种植变得困难起来;种植者因为常年呆在温室大棚里劳作,身体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职业病”。
出了这么多的问题,极大地打消了群众经营温室大棚的积极性。就算有人坚守阵地,也开始加大施肥、喷药力度,以挣脱地力消耗、病害加剧的困境。
见袁宁放下资料思考起来,农研所的人叹了口气:“小袁,这问题还真不小啊。去年我们打开了外销渠道,争取到了不少出口份额,可惜到检测环节就被刷了下来,因为各项数值严重超标。这还是信心百倍送上来准备出口的,剩下的那些呢?我们有心管,但下面不配合,我们管不了。我们这部门没权没钱,就在有需要的时候拉我们出来走个过场,别的时候我们说的话谁会听?这些是大家要吃进嘴巴里的东西啊!”
袁宁沉默下来。
出口这方面农研所能把那些产品刷下去,原因很简单:就算农研所这边过了关,到国外还是一样会被打回来。
国内市场混乱,很难对这些情况一一把关,管理上面的缺口非常大。如果种植户倾举家之力种植一年,种出来的东西全部有问题,谁愿意站出来当“坏人”?一个也许还有人愿意,那一整批呢?没人愿意!一来遭人恨,二来毁实绩。
这不仅是大棚果蔬的问题!
即使是章修严,在怀庆那边也倾向于“取代”而不是“取缔”,杀鸡儆猴之后给了其他人更好的出路。
想到章修严,袁宁心情又轻松起来。他微微地笑了笑,合起手里的资料,明亮的眼睛有着难言的坚定:“总会有办法理清的。”他的手搁在资料上,敲了敲上面的标题,“孙哥你们一直没放弃过不是吗?”
即使知道自己可能无力改变,农研所这边还是坚持收集各方资料,并试图在技术上寻求突破。农研所最新研发的高效滴灌系统就在试验之中,如果有高效而成本低廉的技术,下面又做好推广工作,种植户不可能不采用。
农研所的人对望一眼,点了点头。他们都是搞技术的,比起和人打交道,他们更喜欢在土地里面捣腾。大概就是因为他们农研所上下都是这样的人,说话才越来越不管用。等发现的问题越来越多,他们才发现什么叫“人言轻微”!
他们头儿这么喜欢袁宁,由着袁宁出入农研所,还要人给人、要技术给技术,就是想把袁宁给拉过来。别看袁宁年纪小,说话的分量可不轻。不看袁宁的出身,光是袁宁上下活动的能力就可以让他们体会到什么叫“望尘莫及”!
翻查完农研所的资料,袁宁回了学校。新生入学后学校仿佛注入了新血液,比以前热闹了许多。
接下来就是学生会招新,袁宁又被委以重任。没办法,就算袁宁再怎么偷懒,他也是韩闯和黎雁秋的“嫡系”,前两年不少活动都是他一手促成的。袁宁乐于在这时候忙一点,毕竟这代表他可以挑一批新人,以后偷懒会更方便!
袁宁和宋星辰他们一块选人,很快选出了不少新成员。
期间于朗然也在挑人。
宋星辰、郝小岚与于朗然起过冲突,见面难免有些尴尬,平时都会有意识地避开。袁宁倒是没那么多顾忌,该和于朗然打交道的时候还是照常与于朗然交流,甚至还和于朗然抢了个人,是个很不错的宣传人才,本来已经被于朗然相中,也马上要松口答应于朗然了,结果见到袁宁后就一秒倒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