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媚千娇 第62节(1 / 4)
女官忙道:“明日便完了,完毕之后就该有结果了。”
赵娥点点头,不再说话了。但落在大家的耳朵里,就是在暗示‘杨宜君’这个小娘子很不错,安排个好位置。
大家能说什么呢,稍后便关心起了遴选出来的女官名单——虽然明天考察才结束,按照道理结束后才有名单,但怎么可能结束后才开始商量?实际上,名单从‘女官预备役’刚刚开始六局轮转时,就开始列了。
毕竟,一些能力格外突出的,一开始就能表现的突出。
杨宜君算是非常突出的那种,甚至可以说是最突出的一个...她的综合评价并不是最高的,因为她在尚食局、尚功局时,如果轮到‘司计’(属尚功局)这种司还好,因为人家的主要工作是支度。而如果不是这种司,她的表现就非常捉急了,连及格都不行啊!
给了她及格,那其实是特殊照顾。
而杨宜君之外的人,或许某些方面没她那么突出,可在六局都能有不错表现得人是有的,还不少呢。
杨宜君的突出体现在她在尚宫局、尚仪局时的那种手到擒来——如果只是尚仪局那种,对典章礼仪之事比较熟悉就能做好的工作,那还显不出她的本事。毕竟尚仪局多的是浸淫典章礼仪数十年的老女官,她再厉害也不能和人家比。
但尚宫局的一些工作,具体的说,就是司记、司言两司的工作,她真实了不得啊!
她整理公文、检查批示的奏疏,甚至还得到了动笔写公文的机会——这些事她都做的很好,比尚宫局一些做老了这些事的女官还强!
这可真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其他的事,这些女官预备役们都有可能接触到,并且锻炼出了不少的本事。但和公文政事相关,闺阁女儿家是能接触这些的吗?是经常能接触这些的吗?
杨宜君过去其实也没有什么‘实践’机会,但她确实有意接触过这些东西。
比如杨家就是播州的土皇帝,播州虽小,但政事、军事一样都有啊。还有蜀国的国事,她也经常通过《大公报》的渠道搞第一手内幕,仔细揣摩...她甚至还收藏了两箱旧唐宫廷所藏的奏章。
这种东西,国朝时肯定都是收在宫中专门的地方的。但前朝飞灰,就有可能流散...特别是旧唐唐末乱成那样,而且旧唐结束之后并没有立刻续上一个大一统的王朝,而是中间乱世百年,这就更让旧唐宫藏容易流落民间了。
此时古董金石之类,都只是极少数士大夫的爱好,这种前朝奏章更别说了。如果不是对研究历史有兴趣的学者,根本不会有人多看一眼!
所以杨宜君得到这些东西的时候并没有花多少钱,但她的快乐是无与伦比的。
靠着这些东西,她学了很多书本上不会有的为政从事之道,至于如何整理公文、检查批示、写东西,反而是所得中相对不那么重要的了。
至于杨宜君的才学,那更是四十人中最扎实的,一骑绝尘的扎实...现实就是,女子中有很多才女,她们写诗作词是真不让男子中的佼佼者的。但论到此时被当作真正学问的那些东西,和《论语》《春秋》等等有关的,女子中几乎没有真正能和大学者相比的。
女子中有机会读书的本来就少,这少数的一点儿人,还会被限制,不能学那些老学究眼里真正的学问。而到读书的女子本身,也大多更喜欢写诗作词,而不是埋在故纸堆里做学问——那些东西很少有人能真的觉得有趣,男子必须要学,是因为他们要靠这些出人头地,参加科举,去做官啊!女子又没有这种‘压力’(机会)。
“这杨宜君,尚宫局?”钱尚宫问其他人。
现在商量名单已经到最后关头了,大名单就要出来,所以有资格商量这些的人来的很齐。
尚宫局的尚宫,尚仪局的尚仪,尚服局的尚服,尚食局的尚食,尚寝局的尚寝,尚功局的尚功,每局两人,总共十二名,再加上一名掌管戒令、纠察、谪罚的宫正,总共十三人——宫里上万宫人的运转,以及一部分朝堂之事,就是由他们维持着的!
其他人看过了各局对杨宜君的评价,也直到太后对杨宜君的称赞,自然没有人说‘不’,都同意了这个提议。
这里要说的是,虽然六局平级,在场的都是正五品的女官,但实际上大家还是有高低的。宫正掌管司法之事,超然物外先不说,其余六局里,尚宫局是毫无疑问的六局之首!
唐时最有存在感的还是尚食局、尚功局这些,因为这些都是职事非常清晰,做的事也是真的与后宫中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的。那时的尚宫局虽然也地位高,但只是地位而已,更像是因为她们总掌握一些更有象征意义的东西,所以显得清贵!而真要论能动用的资源,还真不一定比其他局更多。
现在就不同了,尚宫局的六局之首,实至名归!
自从在燕国,女官们成为皇帝制衡臣下的工具之一,一部分的奏章实际上就是她们处理之后,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事实上,分享这部分权力的就是尚宫局,具体的说,基本就是司记、司言两司。
司言负责批示奏疏,司记则是负责检查批示的奏疏,确定无误之后才能用印,所以司记又有‘掌印女官’之说。
偶尔也有司簿出身的女官得到批示奏疏的权力,但那属于‘邪道’!分享权力的机会一直牢牢把控在司言和司记手中。 ↑返回顶部↑
赵娥点点头,不再说话了。但落在大家的耳朵里,就是在暗示‘杨宜君’这个小娘子很不错,安排个好位置。
大家能说什么呢,稍后便关心起了遴选出来的女官名单——虽然明天考察才结束,按照道理结束后才有名单,但怎么可能结束后才开始商量?实际上,名单从‘女官预备役’刚刚开始六局轮转时,就开始列了。
毕竟,一些能力格外突出的,一开始就能表现的突出。
杨宜君算是非常突出的那种,甚至可以说是最突出的一个...她的综合评价并不是最高的,因为她在尚食局、尚功局时,如果轮到‘司计’(属尚功局)这种司还好,因为人家的主要工作是支度。而如果不是这种司,她的表现就非常捉急了,连及格都不行啊!
给了她及格,那其实是特殊照顾。
而杨宜君之外的人,或许某些方面没她那么突出,可在六局都能有不错表现得人是有的,还不少呢。
杨宜君的突出体现在她在尚宫局、尚仪局时的那种手到擒来——如果只是尚仪局那种,对典章礼仪之事比较熟悉就能做好的工作,那还显不出她的本事。毕竟尚仪局多的是浸淫典章礼仪数十年的老女官,她再厉害也不能和人家比。
但尚宫局的一些工作,具体的说,就是司记、司言两司的工作,她真实了不得啊!
她整理公文、检查批示的奏疏,甚至还得到了动笔写公文的机会——这些事她都做的很好,比尚宫局一些做老了这些事的女官还强!
这可真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其他的事,这些女官预备役们都有可能接触到,并且锻炼出了不少的本事。但和公文政事相关,闺阁女儿家是能接触这些的吗?是经常能接触这些的吗?
杨宜君过去其实也没有什么‘实践’机会,但她确实有意接触过这些东西。
比如杨家就是播州的土皇帝,播州虽小,但政事、军事一样都有啊。还有蜀国的国事,她也经常通过《大公报》的渠道搞第一手内幕,仔细揣摩...她甚至还收藏了两箱旧唐宫廷所藏的奏章。
这种东西,国朝时肯定都是收在宫中专门的地方的。但前朝飞灰,就有可能流散...特别是旧唐唐末乱成那样,而且旧唐结束之后并没有立刻续上一个大一统的王朝,而是中间乱世百年,这就更让旧唐宫藏容易流落民间了。
此时古董金石之类,都只是极少数士大夫的爱好,这种前朝奏章更别说了。如果不是对研究历史有兴趣的学者,根本不会有人多看一眼!
所以杨宜君得到这些东西的时候并没有花多少钱,但她的快乐是无与伦比的。
靠着这些东西,她学了很多书本上不会有的为政从事之道,至于如何整理公文、检查批示、写东西,反而是所得中相对不那么重要的了。
至于杨宜君的才学,那更是四十人中最扎实的,一骑绝尘的扎实...现实就是,女子中有很多才女,她们写诗作词是真不让男子中的佼佼者的。但论到此时被当作真正学问的那些东西,和《论语》《春秋》等等有关的,女子中几乎没有真正能和大学者相比的。
女子中有机会读书的本来就少,这少数的一点儿人,还会被限制,不能学那些老学究眼里真正的学问。而到读书的女子本身,也大多更喜欢写诗作词,而不是埋在故纸堆里做学问——那些东西很少有人能真的觉得有趣,男子必须要学,是因为他们要靠这些出人头地,参加科举,去做官啊!女子又没有这种‘压力’(机会)。
“这杨宜君,尚宫局?”钱尚宫问其他人。
现在商量名单已经到最后关头了,大名单就要出来,所以有资格商量这些的人来的很齐。
尚宫局的尚宫,尚仪局的尚仪,尚服局的尚服,尚食局的尚食,尚寝局的尚寝,尚功局的尚功,每局两人,总共十二名,再加上一名掌管戒令、纠察、谪罚的宫正,总共十三人——宫里上万宫人的运转,以及一部分朝堂之事,就是由他们维持着的!
其他人看过了各局对杨宜君的评价,也直到太后对杨宜君的称赞,自然没有人说‘不’,都同意了这个提议。
这里要说的是,虽然六局平级,在场的都是正五品的女官,但实际上大家还是有高低的。宫正掌管司法之事,超然物外先不说,其余六局里,尚宫局是毫无疑问的六局之首!
唐时最有存在感的还是尚食局、尚功局这些,因为这些都是职事非常清晰,做的事也是真的与后宫中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的。那时的尚宫局虽然也地位高,但只是地位而已,更像是因为她们总掌握一些更有象征意义的东西,所以显得清贵!而真要论能动用的资源,还真不一定比其他局更多。
现在就不同了,尚宫局的六局之首,实至名归!
自从在燕国,女官们成为皇帝制衡臣下的工具之一,一部分的奏章实际上就是她们处理之后,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事实上,分享这部分权力的就是尚宫局,具体的说,基本就是司记、司言两司。
司言负责批示奏疏,司记则是负责检查批示的奏疏,确定无误之后才能用印,所以司记又有‘掌印女官’之说。
偶尔也有司簿出身的女官得到批示奏疏的权力,但那属于‘邪道’!分享权力的机会一直牢牢把控在司言和司记手中。 ↑返回顶部↑